![]() |
![]() |
一辈子不争吵,结婚72年依然恩爱有加
看着他们老了还这么相爱,真好
同是92岁高龄的夫妻俩,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还经常下地干农活。寿星夏建邦爷爷说,他们夫妇俩的长寿秘诀就是夫妻恩爱过一生,结婚到现在一次架都没吵过。”这条朋友圈发自龙山镇下宅口村的村委会主任夏海根。
前段时间,夏海根意外发现这对今年92岁恩爱老两口,感慨万分,便在微信朋友圈内发了这条信息,让更多的人效仿学习。
□记者 陈凯璐
夫妻俩有商有量
从来不吵架
7日下午三点,记者来到龙山镇下宅口村,在夏海根领路下,找到了夏建邦和朱苏花夫妻俩。此时,老两口刚好干完农活回来,夏建邦坐在门口端着碗吃瓜。“下地去种菜,种的菜分给孩子们吃,他们都说自家种的菜的有机,味道特别香。如果他们不要的话,我心里就不高兴。”话还没说完,夏建邦乐呵呵地笑了。
“我们老两口是21岁那年的12月23日结婚的,我是被他骗婚的。”朱苏芳说这话时,夏建邦依旧在一边乐呵呵地笑着。
1947年,经人介绍, 娘家在桥下的朱苏芳嫁给了夏建邦。“那时候不像现在,别人讲了相互的情况后,见都没见过面就嫁过来了。”朱苏芳说,当时介绍人跟自己说男方有房子,哪料到嫁过来后才知道他并没有房子,住的是明堂里的轩间,也就是明堂的公共区域。“当时,我连下轿面都是坐在别人家的床边吃的。”因为这件事情,朱苏芳几十年“耿耿于怀”,时常跟夏建邦说起,自己当年就是被他骗的。
“她们两个人就是这么奇怪,夫妻恩爱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听到他们吵过架。”看到记者在采访,邻居吕春仙主动走过来大声说。1950年,土地改革后,夏建邦分到了一间半房子,便与吕春仙做了邻居,这么多年来,住在边上的吕春仙一家人都很敬佩夏建邦和朱苏花夫妇,他们俩从来不吵架,见谁都是乐呵呵地。
“夫妻俩有什么好吵的,那时候那么苦她都愿意嫁给我,我不对她好对谁好呢?”说着,夏建邦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年轻时在外省吃俭用
把钱寄回家
夏建邦16岁时出门打铁,结婚后,他又继续回诸暨打铁,基本上半年才能回家一趟。朱苏芳则在村里生产队干活赚工分。“以前生活过得很苦,那时候的收入一个月36元左右。”为了多省下一点钱,夏建邦不抽烟不喝酒,基本上每餐都只吃豆腐,很少吃肉,将省下的钱都寄回家。
有一回,有位同乡要回永康,惦记着妻子和孩子的夏建邦将身上的仅有5元钱掏出来,托同乡带回家。“当时还被他嘲笑了,说5块钱有什么好带的。”夏建邦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每个月有3000元的退休工资,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 夏建邦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退休后,夏建邦回到了永康,到了安享晚年之际,老两口却闲不下来,一有空就到地里去干农活,种各种蔬菜,分给村里的其他老人。“我吃到过他们种的萝卜,又大又甜。过年时大家都会去他们家磨豆腐,他们两自己感情好,对别人也热心。” 吕春仙说。
每天读报
给不识字老伴听
两位老人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多起来,晚上最迟9点睡觉。每天睡觉前,老两口喜欢看一会儿电视,尤其喜欢看戏剧片。朱苏芳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看电视时,夏建邦就一面盯着电视,一面将片中所讲的话翻译成永康话讲给朱苏芳听。因为有了夏建邦的翻译,听不懂普通话的朱苏芳经常都被电视里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
采访的过程中,正好送报员送来了《永康日报》,夏建邦翻了一下报纸对朱苏芳说:“喏,明天多云,午后到夜里部分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夏建邦喜欢看报纸,儿子每一年都会给他定一份《永康日报》,每次一拿到报纸,他就会将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说给朱苏芳听。此外,看到报纸中有趣的新闻,他也会逐字逐句地读给朱苏芳听。“报纸上什么新闻都有,除了国家大事,还经常有一些家长里短有趣的故事。”因为朱苏芳不会坐车,两人很少离开村里,夏建邦通过给朱苏芳读报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朱苏芳87岁那年,因为生病去杭州医院开刀。这是夏建邦退休后,第一次和朱苏芳分开,当时家里没有电话,不能及时了解老伴在杭州的情况,在朱苏芳住院的十多天里,夏建邦整天在家坐立不安。“晚上睡不着觉,去地里干活也提心吊胆的,幸好后来她平安回来了。”说起这段往事,刚刚都还乐呵呵说个不停的夏建邦眼睛里噙满了眼泪。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父母将我们五个兄弟带大,真的很不容易。希望他们的晚年永远少操心多开心,就这么乐呵呵地过下去。
——大儿子 夏汉平
希望父母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二儿子 夏汉强
父母都已年过90,还耳不聋眼不花,实在是我们的福气。
——三儿子 夏汉槐
希望父母能少干一点农活,注意休息。他们身体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四儿子 夏汉兴
希望父母长寿,再过三年就能给他们贺百岁了。
——小儿子 夏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