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文章导航

  家家门前不摆垃圾桶 开设资源兑换超市

  端头村月均外运垃圾不足半吨

  □记者 张赤奎

  本报讯 一个村每天需要外运处理的垃圾仅15公斤,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但舟山镇端头村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打造了农村垃圾分类的“端头样本”。昨日,记者走进这个只有145户390人的小山村,探访垃圾少出村的“端头经验”。

  从云雾缭绕的荷花廊桥,到香飘四溢的水果大道;从创意十足的街角小品,到古朴幽静的青石小巷,端头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致”。即便四处散落的垃圾回收点也是造型别致、浑然天成,有写着“垃圾也有家、不要走错门”的小木屋,有用来回收瓶瓶罐罐的绿色“啤酒瓶”,还有隐藏在盆栽中的小木桶,成为村内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平均每月回收旧衣物20公斤、旧电池48节,分拣出金属15公斤、塑料18公斤,产生厨余垃圾300公斤”,从端头村党支部书记俞海抛出的这组数据,可见该村垃圾分类精细化的程度。除了这些可回收利用或堆肥的垃圾,端头村每个月需要外运的垃圾仅450公斤。

  在端头村,让垃圾“回家”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这得益于该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收集-分类-评级-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以及一个好班子、一套好机制、一条龙服务的“三个一”工作经验。

  都说垃圾分类难,难就难在观念的转变。为此,端头村先后召开了10余次各类会议,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广开言路、形成共识。同时,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和量化考核积分制,党员干部带头先干,带动各联系户开展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关键是源头分类。每个月,端头村向村民发放印有编号的垃圾袋,绿色的装厨余垃圾,黑色的装生活垃圾。二次分拣时,保洁员将垃圾细分成15类,并详细记录每户垃圾分类情况,用“优良差”进行评级。每月5次以上评级为差的农户,联系党员必须进行指导培训;党员所联系的农户连续3个月评级为差的,将扣除该党员5分积分。

  与其他村庄不同的是,端头村家家户户门前并不摆放垃圾桶,村民需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对应的垃圾回收点,既保证了垃圾不出门,又不会影响村庄整体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还专门开设资源兑换超市,对旧电池、灯泡、灯管等进行有奖回收。

  “以前垃圾是3天外运一次,现在24天才需要外运一次。”俞海说,垃圾分类不仅改变了村民的习惯、改善了村庄环境,也将为下一步打造集健身观光、田园科普、民俗旅游于一体的大美乡村奠定扎实的基础。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2017-07-08 永康日报2017-07-0800014;60761 2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