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文章导航

  金华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村文化礼堂“永康样本”获肯定

  □记者 陈晓苏

  本报讯 荷韵悠扬的七月,垂柳拂岸,蝉鸣树梢,一派生机盎然,徜徉在这样的山水画卷中,尽情感受文化与自然的交融,让人为之着迷甚至久久不愿离开,这就是以江南街道园周村、石柱镇塘里村为代表,永康文化礼堂展现的魅力。这种魅力,让金华各县市区的近百名领导为此连连感叹:永康的文化礼堂建设可看可学,能复制、可推广,成果丰硕。

  6日,金华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丹军,金华市副市长陶叶萍,与金华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实地参观考察我市文化礼堂建设情况。我市领导金政、范晓东、吴婉珍、卢轶参加。

  江南街道园周村秉持“整合山水资源,挖掘民俗遗风,创特色旅游村”的理念,打造文化礼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的典范,让文化礼堂与村民生产生活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先行集团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作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辟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更好地服务员工,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率先建成我市首个企业文化俱乐部。石柱镇塘里村在深挖地域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中,精巧构思,节约成本,把原先脏乱差的犄角旮旯打造成文化美景,让山水与人文融为一体,串点成线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群,重“建”更重“用”,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经典文化,提升文明素养。

  目前,我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24家。依托这些文化礼堂,我市着力实施“五个百”文化惠民工程,通过“送文化”加“种文化”,坚持礼堂文化品牌化,通过各式常态化活动,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载体,重构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我市百姓传承乡风的“大课堂”、留住乡愁的“记忆馆”、凝聚乡心的“核心地”。我市将文化建设的脉络延展到企业,向社会各方面延伸,初步形成了礼堂文化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市委书记金政表示,我市紧紧围绕“提质扩面、常态长效”主题,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培育,全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赋予了农村文化崭新的生命力,也打造出了“小康学堂”“文化礼堂群”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礼堂文化品牌。未来,我市要继续把文化作为永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核心,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影视、旅游、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做大文化产业,做优文化惠民事业,促进文化更加深度地融入生活、提升生活,加快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

  “可以不学形,但必须要学心,学习他们用心建设、用心管理和用心培育。”林丹军高度肯定我市文化礼堂建设的成果,多次以塘里、园周和先行为例,阐述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出一种礼堂精神的事实。她说,礼堂精神包含了知难而进的改革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亲密无间的合作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既是对前期努力付出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后续建设征程的激励和指引。

  林丹军指出,文化礼堂建设不仅要扩面,还要提质。文化礼堂经过试点探索、布点建设两个阶段后,要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以提高辐射力,进一步扩大机制成果以增强生命力,进一步弘扬精神成果以提升战斗力,不仅要在农村建,也要把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和城市文化公园等纳入文化礼堂建设范畴。要强化目标导向,强化任务落实,强化价值引导,强化内容供给,强化协作共享,强化组织保障,通过文化礼堂建设,在基层百姓心中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主流价值,找回记忆、留住乡愁、滋养人心。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2017-07-07 永康日报2017-07-0700013;60684 2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