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文章导航

  最是文化能致远 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果巡礼

  □记者 王导 报道组 谭孝军

  实习生 马晨舟

  前些天,在芝英镇前陈村,村民陈华彬吃过晚饭,踱着方步来到村文化礼堂,从舞台后方搬出了锣鼓,娴熟地从鼓架下拿出打棍,敲起《喜庆锣鼓》。密集的鼓声引来了同样爱打鼓的陈波浪,更多的乡亲则坐在台下,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现场不时传来喝彩声。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载体,重构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做好“建、管、用、育”文章,创新“种为本,送为补,村自主”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培育文化礼堂文体队伍,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截至6月底,我市建起124座文化礼堂,工作风生水起,推动了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突出特色,

  打造乡村文化新地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读书至乐,教子至要……”对于古山镇胡库村文化礼堂的讲解员胡贻甫来说,这段出自《胡氏家训》的文字再熟悉不过。每每有客来访,胡贻甫总是在文化礼堂对着胡公画像把《胡氏家训》念上一段。

  近两年来,古山镇胡库村围绕胡公文化打造了以胡则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成为越来越多在外创业村民回乡寻根的寄托。

  芝英镇前陈村文化底蕴深厚,村中不乏吹拉弹唱的好手。但是,过去由于硬件设施不足,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场地,难以“登堂入室”。2015年,该村自筹资金建起了足以容纳三四百人的“舞台剧院式”文化礼堂,并办起了“村晚”,所有节目自编自导自演,还吸引了附近七八个村的乡亲前来“文化走亲”。今年,该村还准备在文化礼堂里增设广播室、活动室。有了村文化礼堂这个“阵地”,该村逐渐成为芝英镇溪岸片区的“文化中心”。

  “建礼堂前,一些村民觉得没啥用。礼堂建好后,村民有事没事就爱去转转,经常还会有村民主动跑来问什么时候有活动呢。”对于文化礼堂建设,前仓镇世彰村文化礼堂管理员王银儿感触很深,如今兼任该村“村晚”总导演的她更是成为了村民眼中的“红人”。

  现在,逢年过节,遍布永康乡村的文化礼堂已成为各个村庄最热闹的场所,不少赶来看热闹的“外乡人”,经常问的也是“文化礼堂怎么走?”。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新地标”。

  绿水青山,白墙黑瓦,文化礼堂优雅而大气。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两堂五廊成为大多数文化礼堂的“标配”。同时,一些村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出善行义举榜、家风家训廊等内容,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彰显浓郁的本土文化。4年来,市级财政投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已逾1500万元,镇级配套资金1000余万元,撬动农村自筹资金超过3500万元。

  文化专家认为,我市一座座捎着故乡味、带着泥土气的文化礼堂,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人们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精神文化地标”。 (下转3版)

  活动为“王”,

  培育礼堂品牌新文化

  礼堂只是场所,文化才是内涵。农村文化礼堂建起来了,更要让其“活”起来。近年来,我市通过“送文化”加“种文化”,坚持礼堂文化品牌化,通过各式常态化活动,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送文化”要送到村民心坎上。在文化礼堂菜单式服务中,我市落实送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从文化部门“有什么送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送什么”的转变。采用“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大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以文化礼堂为依托,我市充分发挥文广新局、党史办、妇联、文联、科协、团市委、卫计局等20余家部门的资源优势和特长,深入挖掘基层文艺人才的草根力量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路子,大大提升了农村文化自力更生、自我繁衍能力,基层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文化活动进礼堂232场,培养文艺带头人112名,培育农村文艺团队142支,推送特色文化产品下基层102件;举办各类农村文艺演出245场、乡村联欢晚会72场,打造了“鼓词宣讲队”“辣妈宣讲团”“乡村春晚”等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种文化”要种到乡村故事上。我市创新性地在文化礼堂开设“乡村小康学堂”,就是期待着将文化的种子植入农村,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今年以来,有关部门牵头开展了书法、舞蹈、乐器、创作、国学、群众演员等10多类培训班,基本覆盖全市文化礼堂。

  园周村村民俞笑玲没想到有一天真的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学习国画。6月份,利用自然生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富裕起来了的园周村为了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强村庄文化软实力,邀请了著名画家吕伟杰开办了“小康学堂国画培训班”。原本就打算学画画的俞笑玲得到消息马上就报名参加,“第一堂课就教画荷花,契合我们村的历史典故,很有意义。”

  石柱镇塘里村的“小康学堂书画培训班”每个星期都坐满了学员。在“老孙头”孙朝厅的设想中,培训班不仅要办下去,还要越办越大,要让全村每家每户都有人会书法能画画,让他们能用自己的手把塘里的变化写下来、画出来,用书画来“讲述”塘里故事。西溪镇大力推进影视风情小镇建设,举办“影视培训班”,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已培训群众演员300多名,村民增收超百万元。

  近两年来,一个个“小康学堂”如“星星点灯”般在各地农村开花结果,得到上级的点赞,也引起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对此发表署名评论员文章《“乡村小康学堂”期待“星星点灯”》,盛赞我市“乡村小康学堂”经验。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市正在文化礼堂的舞台上,进行生动实践。目前,我市已开设“乡村小康学堂”影视培训班2个、书画班15个、舞蹈班130个、声乐班60个、节目编排班52个等,受训学员超1万人次,已经投入培训经费超300万元。

  今年,我市已排出10多个“乡村小康学堂”班次,未来,也将借助“小康课堂”这一形式,努力为村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农村百姓鼓了口袋,也能富了脑袋。

  注重内涵,

  助推文化礼堂新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婉珍认为,文化礼堂建设既要形美,也要传神,同时更要凝魂。为此,在文化礼堂建设上,我市以“品质高、特色亮、进度快”为标准,不断提升“建、管、用、育”水平,促进文化礼堂特色升级。

  怎样才能“凝魂”?

  留住历史,才能望见乡愁。我市鼓励和引导村民捐献农家农具、历史遗物、民俗器具等“宝贝”,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历史文化陈列馆,不仅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也成为村民的回忆之地。在文化礼堂里,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工匠技艺重新得以传承、发扬,通过挖掘本村本土文化底蕴、整理文化碎片,将永康五金“工匠之乡”等传统技艺文化再一次呈现,丰富了文化礼堂的内涵。

  记住礼仪,才能传承文明。文化礼堂还承载着传承文明的功能,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组织春节祈福、端午节、重阳敬老、儿童开蒙、成人仪式、入伍壮行礼等各种礼仪活动。前仓镇后吴村的祭祖仪式,每次都是座无虚席。

  文化礼堂,见证历史,更照见未来。对于文化礼堂如何在“戏台”“学堂”基础上再升级,金江龙村村支书应兴进已经思考了很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曾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衡器交易市场,可谓“笑傲江湖”,家家户户都有制秤能手,即使到产业转型的今天,依然有一批“老匠人”以制秤为生。

  “我们要在礼堂里建一个衡器博物馆,摆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木杆秤,或是重达几十公斤极具收藏价值的秤,还有工艺传承展示等等,不仅能见证历史,更要成为未来我们村的衡器品牌推广根据地,用文化促进产业发展。”应兴进的“野心”很大,重振衡器产业,把“秤文化”引入文化礼堂,促进秤产业华丽转,以期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完美融合。

  建设文化礼堂在我市达成广泛共识。一些村尽管集体经济较薄弱,但也不愿拖后腿。西溪镇上马村村两委班子垫付了全部建设缺额资金、象珠镇山西村村干部带头捐款10多万元、唐先镇岩洞口村支部书记带头捐款30多万,共筹集7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文化礼堂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吴婉珍说,市里将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数达200家,把文化礼堂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推“两美永康”建设。

  最是文化能致远,此心安处是吾乡。

  永康,正在奋力前行。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2017-07-06 永康日报2017-07-0600014;60552 2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