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一中创新教育结硕果
46人的班级5人被“中科院”录取
□记者 陈晓苏
本报讯 高三(1)班陈磊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高三(1)班孙鑫浩、王小岛、朱小民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验班录取,高三(1)班赵汪洋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这个夏天,即便普通高校招录结果还未出炉,永康一中高三(1)班创造的纪录已让人为之称奇——全班46人,已有5人通过“三位一体”被中科院直属大学录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业内素来以“精准招生”闻名,在当前不少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依然坚持“少而精”的理念,专注于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科技领军人才。记者了解到,和很多高校比起来,两所学校招生数量都不多,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面向全国,一年也仅招收300余名新生。去年,永康一中毕业生王晨赳成为金华市首名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学生,今年,陈磊接过“接力棒”,实现了录取数的延续。
“可以说,能通过‘三位一体’被知名大学录取的,都不容易。”永康一中教师章鸿翔说,“三位一体”招考融学生学业水平、综合评价和高考三方面的内容为考核标准,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从起初报名到真正获得学校的综合考试成绩,每名学生需要通过至少三轮审核与考核,最后再根据由综合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得出的最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而通过这一轮轮考核,外在表现是成绩,其背后,是高校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
在高三(1)班班主任颜颖颖看来,无论是高考考了全市最高分的孙鑫浩还是早早就被少年班录取的陈磊,这几个大男孩无外乎都对数学、物理等科目特别着迷,而这,与学校推行的创新教育有很大关系。把平时的观察、思考所得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融合,再用课本知识去解释日常碰到的疑惑,他们说,课堂不是照本宣科,无论是学还是用,都特别有意思。
“我始终认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除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应该服务于本土产业发展。”永康一中校长华康清说,教育应该解决重智育轻德育、重统一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等症结,永康是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永康教育更不能与永康产业脱节,基于这种考虑,学校希望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也让更多的学生在升学专业选择时能想到家乡的产业需求。
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简章所说的那样,未来科技领军人才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人文情怀,这需要从年少时就开始培养。于是,永康一中着眼学生个性成长和能力培养,大力推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从2013年全省首创的创新教育实验中心,到开发引进258门选修课,再到设立金鼎讲坛邀请知名校友回校开讲……以创新为支点,撬动师生们迸发学习、思考以及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仅让师生们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学科竞赛上频频获奖,也助推了高考佳绩的连年“刷新”:今年,该校高考第一段上线人数达360人,上线率60%左右,是全省进步最快的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