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因一株古松得名 堂楼出了个榜眼
独
松
速
高
永
东
方岩镇
五峰书院
方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独松
简 介:独松村位于方岩镇东部,距离市区约22公里,这里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村有1100余户、2800多人口,90%以上是程氏后裔。
在浙东第一名山方岩东侧,有一个1100余户、2800多人口的村——独松。
独松初名黄金坦(《永康程氏史稿》记载),原为凌氏一族聚居地。明宣德初年,方岩山麓“得耕居”的永康程氏五世祖永延,携子迁徙于此,后在黄金坦的一株苍松之旁建造了一座堂楼,故取村名为独松。
据早年的《永康县地名志》记载:“明嘉靖己丑科榜眼程文德出生于此。”
据传古松就生长在水池旁
500多年前,程氏太公在一株古松树下造房
独松初名黄金坦,村口的石山,形似昂天巨狮,颇有不达村舍不见村之势。这里十峰环抱,中有松溪纵贯南北,九曲迂回,构成一块块小盆地。屏峰、谣峰、乌峰、宾峰、壶峰、笔峰、橙峰、牛峰、茶峰,峰峰皆秀。盛产红橘,明代诗人曾写有“东上屏山望,苍茫水国遥;砏岩森画戟,竹树影风潮。举目收疏影,临流渡小桥;斜阳忽返照,疑是赤城标”的诗句,赞美盆地的山水之胜和橘乡之景。
90岁的退休教师程忠福自出生起便居住在此。据他介绍,独松的第一个太公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壬申年(1392年)生的程永延。
关于独松这个村名的由来,老一辈还传下来一个故事。
最早在独松村这片区域定居的是凌氏一族。永延公向凌氏购买土地之后,凌氏太公要求程氏造房时,大门不能朝西面对松溪。永延公巧妙构思,在黄金坦的一株古松树下建起三个开间、两厢各四间和坐北朝南的堂楼,程氏一族就此繁衍开来。
后来,程氏人丁兴旺,两厢多次延伸兴建,并建起前厅、台门,直至形成一个堂楼建筑群。“独松”的村名便源于造堂楼前的那株古松树。“那株老松树应该就在堂楼小院里的防火池边上,只可惜在造房子的时候被砍掉了。”程忠福惋惜地说。
村里出了程文德、程文轩等多位名人
程忠福的说法与早年的《永康县地名志》相呼应,后者记载:“相传早年堂楼前有一株大松树,故取名独松。此处位于三面环山谷地,黄坑口水库下端,坑水从村中流过。明嘉靖己丑科榜眼程文德出生于此。”
走过防火池,程忠福指着角落里一间厢房称,那里便是榜眼程文德出生的地方。程文德(1497年-1559年),字舜敷,号松溪。少时立志于学,初受业章懋,后赴余姚师事王守仁(王阳明),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明嘉靖八年(1529年)以一甲二名榜眼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著有《松溪集》《程文恭遗稿》等。
程文德心怀坦荡,与人交往真诚不设城府。为官虽几度沉浮,但在任上,都因其廉洁奉公、尽心尽职,深受当地百姓敬重。此外,他还先后创办和主持了岭表、松溪、高明、龙岗、五峰、苍梧等多个书院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上千学子。其一生追求唯作真君子,不忍以世俗终其身。去世后,竟贫不能殓。万历初年,赠礼部尚书,谥文恭。
传统的祖德默默地激励着程氏后裔,独松的教育事业一直很昌盛。继松溪书院之后,民国时期村里改办了鼎新小学、储英小学、方岩二小。1969年还创办了方岩第二初中,热心教育事业的程皇生被推举为首任校长。
程忠福说,文德公的事迹在后代中广为流传,程氏后裔也很重视读书修身。可以说,独松自明代至今人才辈出。程文德之后有鸿胪寺序班程章绅、顺天府通判程光裕、征倭把总程国华、武信骑尉程殿升、乍浦营参将程宜祥、江西千总程兆恒、西宁知县程如林,以及钦加同知衔、授朝列大夫、文林郎程文轩等。
尚书第
村里新造的榜眼厅
程文德出生的厢房
□记者 程高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