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孩子,你一定要学会朗读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相信白云会舞蹈,流水会唱歌;他们小口一张,文字就变成了他们拜见这个世界的信使。我们希望通过孩子的朗读,让更多人感悟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姿,撞见与这个世界最开始相遇时的初心。
我们希望通过孩子的朗读,让更多人感受朗读的魅力,唤醒心中的大千世界。所以,“书香永康·我是朗读者”的首站,我们走进了前进学校。是因为这个学校里浓郁的书香氛围,坚持了10多年的朗读习惯,更是因为这个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朗读者。
走近前进学校小小朗读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踏入前进学校,耳边满是孩子们稚嫩却有力地声音。
教室里、操场上、大树下,三五成群,有的在互相练习,有的正默默背诵,有的则请老师帮忙指导。本是课间时间,操场上却鲜有嬉戏打闹声,每个人都在为永康日报联合市文联、市作家协会、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书香永康·我是朗读者”活动努力练习着。
穿过这群小小朗读者们,记者来到四(1)班教室,教室里很安静,角落里却有些“热闹”——下课音乐一响,大家都一溜烟奔向教室的读书角,“我要这本,你拿这本。”小小的读书角一下子被围住了。
吃完午饭,学生周欣悦和几个小伙伴一同回到教室,拿出《国学》课本,默默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整个学校读书声四起。
这是怎么样的一群孩子,为什么如此热爱朗读?朗读又改变了他们什么?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朗读
`前进学校的朗读是怎么开始的呢?
2003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夏琳瑛校长看到了王才贵教授《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视频。王教授特别指出孩子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这个演讲视频让夏琳瑛深有感触,颇受启发。她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孩子们只有从小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才能培养强烈的文化自信,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安身立命。
于是,从2004年秋季开始,前进学校把“经典乐读工程”的实施提上日程。
怎么让孩子爱上朗读
“并不是每个孩子一开始就喜欢朗读,喜欢看书。所以,我们除了积极营造氛围外,还设法把朗读和阅读变成孩子的学习习惯。”前进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晨舜告诉记者,在诵读经典名篇的过程中,学校逐渐认识到,孩子们的某些行为都是经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后,变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最后内化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始,学校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朗读和阅读习惯。
如一年级主要提倡亲子共读,看一些带拼音的课外书。高龄段的学生提倡每天回家看书半小时,并做好摘记。除了让学生自主看书,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规章制度上也做了一些安排。学校将国学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课程表里,每周安排两堂国学课,并规定,每天午饭后的10分钟是国学课本诵读时间。
2008年秋季学期,“一天三诵”的诵读时间表开始落实。每天早上8点10分为第一诵,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前为第二诵,放学前的10分钟为第三诵。诵读的内容或是六大习惯(学校自己拟定的学习生活中的守则),或是古代短文,或是名人名言。
2016年9月,学校提出“我阅读·我智慧·我阳光”的阅读号召。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共读、阅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校园读书生活。
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学校里的每个教室,都设立了小小读书角。孩子们可自行借阅、诵读;每个学期的模范生评选标准中规定,模范生必须是阅读之星或朗读之星。
通过这一系列促进阅读举措的“熏陶”,2016年前进学校孩子的语文成绩在全市的抽测中获得了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朗读改变了孩子什么
“报告,老师。”
“老师,再见。”
在校长办公室采访的间隙,时不时有学生走进来。令人惊讶的是,每个学生都谈吐大方,彬彬有礼。进门前敲门、报告,出门前鞠躬说再见,面对陌生人的提问举止得体、落落大方。
随手翻开办公桌上的学生读后感摘记,更是令人惊叹。
“读了《胡小闹日记》以后,我知道,真正的聪明等于正确的努力。”“今天看的是《狼王梦》的第三章,通过小狼的故事,我明白了如果你生活在狼群中,就不该幻想正常公平的生活秩序。”……惊叹的原因除了每本摘记上都工工整整的字迹以外,还有学生们认真书写的读后感与好词好句,很多学生还因为摘记本不够写,在旁边贴上了小纸条。
朗读改变了孩子什么?在前进学校四(1)班家长委员会主任周同先生看来,朗读改变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我家孩子今年上四年级了,学习习惯特别好。每次放学回家的第一要事,就是看半小时的课外书,不看电视也不玩游戏,还经常叫我们也要多学习。”周同说,自己是做外贸销售的,经常要出差,女儿的乖巧懂事让他很是欣慰。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这次‘书香永康,我是朗读者'活动启动仪式的口号定位。”夏琳瑛说。在她看来“有根”指的是“有道德、有文化、讲文明、有好习惯”。她还说,朗读的好处虽不能立竿见影,但久而久之终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使之内化成涵养、气质、情操,因为经常朗读一定会让你的人生发生改变。
□记者 施美园 应玲菲
□阅读相关
怎么“造就”
小小朗读者
青少年的朗读习惯要怎么培养?让我们来看看市作家协会两位文化人的读书经。
进入了手机时代,读图、默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方式和习惯。琅琅书声的听觉享受与温情风景离我们越来越远,大众的朗读激情、能力也越来越趋式微。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朗读的知识储积功能和社会功能被严重忽视了。
“书香永康。我是朗读者”活动,旨在重拾琅琅书声,回归书斋、回归柳下亭间、回归阅读本身,读经典,读名著,读妙文,改变中文“哑语”现状,倡导健康的阅读方式。这次选择在前进学校启动“我是朗读者”活动仪式,是因为该校多年来引领永康学校教育之朗读风气之先,在诵读经典,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希望通过这一个点,把朗读推向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阅读提供值得借鉴的蓝本,让琅琅书声响彻丽州,缕缕书香飘向城乡。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章锦水
阅读有不同的阶段,青少年是培养兴趣和习惯的阶段。这个时期,要选择适合儿童智力的故事书给他们读,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和兴趣点。家长应该经常性的买儿童读物放到家里,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空间和氛围。每天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这个时候读过的书,很多都会被遗忘的,但由此形成的习惯和能力则能陪伴终身。所以,阅读不要有太多功利,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看哪些名著,一定要读多少励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童真,发展孩子的情趣。有时候,过早开发儿童的智力,也未必是好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了读书的兴趣,其他都好说了。
孩子喜欢书,除了喜欢读,还要会整理,会爱护,这些都属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永康日报副总编朱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