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端头村:八子女改造老房成“家宿”
门口的小花园鲜花盛开,庭院宽敞整洁,古朴的窗户,屋檐下挂着一把油纸伞,咋一看,舟山镇端头村这幢老房子还以为是一家新开的民宿。
这幢老房的主人是俞德生和徐春机夫妇,从去年5月份开始,他们一家人把这幢原本破旧的老房改造成一个整洁舒适的家。每周节假日,一家人就从四面八方回到乡下的老房子相聚一起,其乐融融。
大家庭春节合影
□记者 陈凯璐
老房又脏又破,看望父母再晚也要赶回城里住
俞德生的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这是一幢传统的大明堂,楼板是木制的。整个明堂分属四五户人家,俞德生一家占到了其中的四间。现在,明堂里的其他邻居都搬出去了,只剩下几位老人还居住在这里。
俞德生有四儿四女,两个儿子在金华工作,一个儿子在城区工作,一个儿子在村中已另造了新房。每次大家庭回乡下看望俞德生夫妇,近40个人根本没地方留宿,大家都早早吃完饭匆匆返程。
“我以前不喜欢来爷爷奶奶家,这里没有东西玩,后院是早前养猪的猪栏,现在堆着很多杂物。明堂的地上还有很多鸡粪,味道很难闻。”俞德海才15岁的孙子俞硕皱着眉头说。更让俞硕无法忍受的是,爷爷家没有卫生间,每次上厕所都得到邻居家借用。
因为年久失修,老房二楼的木板有些破了,其中一间的楼板只是用木条铺了一下。“我们这辈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我们每次回来就在楼上打地铺,脚朝柴堆那边,头朝米柜这边。虽然现在想想以前那么多人一起打地铺挺好玩的,但孩子们长大后,我们就很少在这里过夜了。”俞德生的小儿子俞高全说,虽然不在这里过夜,大家还是尽量每周都回老家看看父母,陪他们吃一餐饭,再赶回自己家。“我记得有一次,一家人聊天聊到晚上11点多,大家都很困了,但还是不得不开车数十公里赶回城里住。”
兄弟姐妹众筹30万元,出资出力改造老房子
“因为我们的户口不在村里,不能在村里申请宅基地。”俞高全的妻子胡丽群说,去年5月,全家人决定改造老房子。这副重担压在胡丽群的肩上。
在胡丽群的心中,理想的家应该是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花花草草,房子里阳光充足,冬天时,能坐在庭院里晒太阳。
胡丽群想把后门的猪栏拆掉,改造成小花园。最初,附近的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造小花园?还不如造一间两层楼,大家都可以住了。但胡丽群坚持把猪栏改造成一个小花园,还砌了一个鱼池。老房改造期间,住在村里的大哥俞高明经常跑到老房子里做“监工”,给胡丽群提供了不少意见。
原先潮湿的一楼,墙壁打通了,中间变成了一个客厅,两边各造了一间卧室。昏暗的二楼也打造出一间阳光房、6间房间和一间茶室。“一楼拆下来的木窗户,还有这些老物件,觉得扔掉可惜,我就把他们挂在鱼池边的墙上,还挺好看的。”胡丽群说,为了改造这幢老房子,他们跑了三趟磐安,还去了塘里村和大陈村,学习他们是如何改造老房子的。
为了节约资金,一到周末,全家人都回到乡下,自己刷墙,给原木的沙发上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最后花了30来万元,就打造了一幢像民宿一样漂亮的房子,这些费用由8个子女承担。
周末“全家乐”,春节几十口人一住就是好几天
“现在一到周末,孩子们就嚷着要到爷爷奶奶家玩。”俞高全说。7岁的俞果正靠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15岁的俞硕在楼上听长辈们聊天,一副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
每到周末,俞德生的儿女们拖家带口地回来和父母聚一聚,在乡下住上一晚。今年春节,全家几十口人就团聚在老房子里,一住就是好几天。
房子改造好以后,经常有村民来参观,这里嫣然成了端头村的一个景点。“我女儿班上的亲子活动,儿子班上的集体活动都放在这里办的,我自己的朋友们也常来这里玩。每次大家在商量到哪里玩的时候,总有人提议不如来我家。看到老房在朋友圈里这么受欢迎,自己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胡丽群说。
最开心的当属俞德生和徐春机夫妇了,俞德生今年91岁,徐春机也有86高龄,一到周末和节假日,老房子总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除了家人,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参观房子,“看到大家都喜欢来我家玩,陪我聊聊天,我感到真的好幸福。”俞德生说。
爸妈把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人带大,十分不容易,希望他们能好好享享福,不要操心太多 。
——长女 俞鲜梅
希望全家人一直像现在这样和谐团结。希望父母身体健康。
——三女儿 俞鲜爱
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天天开心。
——小女儿 俞鲜园
我们虽然都在外地工作,但心里一直惦记着父母,希望大家能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
——小儿子 俞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