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教育培训

文章导航

  浸润传统国学 扬起早教风帆

  □记者 高婷婷

  从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到国学培训兴起,再到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以及《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走红,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回归。

  前段时间,永康日报·新爱婴早教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游活动——横店国学游。结合童趣与自然、文学与亲子,让孩子在沐浴暖风春光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复古童玩 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上午9点多,新爱婴的大巴载着30多组家庭与早教老师停在了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前。孩子们一下车,立刻被博览城古色古香的风格吸引了。

  “好像在拍电视一样!”“太好看了!”队伍里响起了孩子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与家长手拉手走在青石板路上,一路上欣赏明、清、民国风格的亭台楼阁、戏院祠堂、府第民宅。道路两旁栽种着成片杨柳与桃花,春天的气息浓郁。

  明清民居博览城的第一站,孩子和家长体验了复古童玩项目:踢毽子、打陀螺等。参加活动的孩子就能领到一枚铜币,铜币可以拿来兑换风车,也可以用来参加浇糖画、做中国结、打麻糍等项目。

  为了领铜币换好吃的糖画,孩子们卖力地完成任务。梦梦因为踢毽子特别厉害,成了童玩项目的小童星。她一边踢,小伙伴一边在旁边数数。

  因为这次参与的家庭比较多,足足有30多个,上午的时间就安排给每户家庭自由活动,享受的亲子时光。

  壮壮扮演了小哥哥的角色,带着妹妹柔柔到处玩耍;隆隆在路边买了一根金箍棒,开心地挥舞;伊伊和诺诺买了塑料吉他;小五和奶奶、妈妈一起来春游,一边用手机和爸爸玩视频,直播自己的横店之旅。

  梦梦和NEMO在七侠镇推着木制的手推车兴奋地跑来跑去,车轱辘在地上轧出一道道痕迹。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童玩项目之一。醇厚的红糖香味将孩子们吸引了过来,揣着自己赢来的铜板排队做糖画。

  做糖画的师傅将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小铜锅里用温火熬制,熬到牵丝时,孩子们用小勺舀起融化的糖汁,淋在小竹签上做糖画造型。

  打扮成小书童 参加传统开笔礼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周礼要求学生具备的“六艺”。在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孩子们穿上汉服,效仿古代学子,过了一把传统文化国学瘾。

  “‘开笔礼’是古代极为隆重的开学典礼,象征着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承载着他们要好好学习、终生学习的决心。”园长何敏介绍道。

  换好汉服的孩子们来到学堂,排好队伍,由何敏担任启蒙老师,用毛笔蘸朱砂,给孩子们一一点上“聪明痣”。这一礼节在古代叫做“朱砂开智”,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

  在何敏的指导下,孩子学习了用毛笔书写“人”字。据当地老师介绍道,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第一次握毛笔掌握不好技巧,好几个孩子都把墨汁蹭到了袖子上、脸上,写的字也参差不齐、歪歪斜斜。但是一个个稚嫩的“人”字,书写着父母、老师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也写下了孩子的决心与信念。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回首这次特别的国学游,想起自己在学堂一撇一捺写下的字,一定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时!”体验完开笔礼后,孩子和家长们观赏了横店特色真人表演《状元秀》,领略了古代状元文化。

  “诺诺第一次跟这么多小朋友一起坐大巴春游,非常新鲜,玩得特别开心。”诺诺妈妈笑着说,“孩子们换上汉服装束,变成一个个粉雕玉琢的小书童,代入感特别强,看得我们都很欢喜。”

  传统文化国学礼,悠悠古韵润少年。何敏说,这次春游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耳濡目染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也正符合当下对“传统国学文化教育”的需求。

  何敏在给孩子点朱砂痣


永康日报 教育培训 00007 2017-04-25 永康日报2017-04-2500006;55450;55448;55449;永康日报2017-04-2500012;永康日报2017-04-2500013;永康日报2017-04-2500014;永康日报2017-04-2500016;永康日报2017-04-2500018;永康日报2017-04-2500020;55447;永康日报2017-04-2500022 2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