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医生的名义”续写医患信任的篇章
——记2016年度“仁医风范 感动永医”人物胡咏华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1991年步入浙江医科大学那一刻起,她始终将这句誓词铭记在心,时刻不忘初心,维系患者的健康,托起家庭的希望。身为女性、身为母亲、身为医者,她深知生育的能力与机会对女性来说有多重要,所以她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棘手的病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病人成为母亲的机会。她就是2016年度“仁医风范 感动永医”人物,市一医妇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永康市医界新秀胡咏华。
□记者 李梦楚
无私奉献精神一脉相承,对每位患者尽心尽责
从1996年大学毕业至今,胡咏华从未离开过妇科临床岗位(市一医妇科、产科未单独设科前为妇产科)。
“我记得刚毕业时,遇到疑难病例也会打电话请教前辈或请他们回医院帮忙,前辈们从无二话,即便是半夜也会立即回医院,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投入工作,帮助病人渡过难关。”胡咏华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如何诊治病人,更多的是市一医妇科一脉相承的兢兢业业、不计得失、团结协作、视病如亲的精神,她也以这样的精神影响着年轻医生。
当半夜被急诊电话叫醒,她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医院,与团队一起抢救病人;看到卧床的病人起身,她轻轻地提起鞋子放到病人脚边;病人得知病情惶恐不安,她耐心宽慰尽心诊治,过后不忘随访病情进展……
她说:“工作的繁忙可能会让医生忽视对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的安慰关怀,岂不知就患者体验而言,疾病不分轻重缓急,手术不分大小难易,医生1%的疏忽也许会导致患者100%的痛苦,医生多一点仔细、多一点认真、多一点责任心,或许就改变了病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绝不放弃任何一位病人,竭尽全力守护患者安康
2014年3月25日下午,一位特殊的病人家属来访。大约两个月前,胡咏华接诊了一位子宫肌瘤贫血患者,该患者年仅40多岁,却已瘫痪10多年,因瘫痪原因不明存在麻醉风险,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能进行手术。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胡咏华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查明瘫痪原因后进行妇科手术及瘫痪治疗。几天后,一心牵挂着患者的胡咏华打电话了解病情进展。当得知该患者查明了致瘫原因却因各种原因不愿继续治疗时,胡咏华深感惋惜,她反复做患者的思想工作,鼓励其回院治疗。在胡咏华的反复劝说下,患者终于回医院接受了妇科手术,肌力也有所恢复。
当两个月后病人家属来访,还带来了患者努力配合治疗的好消息时,胡咏华由衷地为患者感到高兴:“该患者家境贫寒,求医意愿也不强烈,而瘫痪需要长期治疗,我一直很担心她能不能坚持,如今知道她积极配合治疗,我很为她开心。”
门诊时,常有病人抱着来之不易的孩子来医院与胡咏华分享喜悦。前几天,就有这么一位孕妇,她当初孕检时发现胎儿着床偏向宫角,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建议终止妊娠。不甘心的她又找到了胡咏华:“胡医生,当时我不能怀孕就是您帮我看的,您再帮我看看能不能保住孩子。”面对好不容易怀孕的病人,胡咏华非常慎重,多次陪着病人去B超室做检查以确认胎儿着床位置,最终确定胎儿发育正常,又挽救了一条小生命。
健康宣教及关爱都是处方,医患一家方能战胜疾病
在门诊或临床上,有两类病人让胡咏华印象深刻。一类病人急于求医,过于焦虑。有些女性结婚后两个月没能怀孕就来寻求受孕方法,有些女性因阴道少量出血而担心流产,有些女性因宫颈糜烂而担心患上宫颈癌……“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病情认识不足或认识有误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医生而言,对病人的宣教及关爱也是一张必不可少的处方。”胡咏华说。
任何药物或手术治疗都是双刃剑,用最简单、副反应尽可能少的方法有效地解决病人的问题是胡咏华始终的追求,同时她也清楚地认识到,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更新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医生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于是,她先后到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肿瘤医院进修生殖内分泌及妇科肿瘤,并取得硕士学位。
还有一类病人则讳疾忌医。胡咏华以宫颈癌为例介绍,其从病毒感染到癌前病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以通过注射疫苗、定期筛查等方式发现早期病变和癌前病变,之所以临床发病率不低,是因为很多患者不够重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胡咏华也借采访之机提醒广大女性同胞,对于宫颈癌,不用谈之色变,但也不能置之不理。
“面对疾病,医患是同一战壕的伙伴。对于医生来说,帮助病人的心就是一切的原动力,当你发现有人因你的努力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那种幸福感无与伦比。”当看到病人恢复健康,看到病人如愿成为母亲,胡咏华说,所有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