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美食吃货

文章导航

  芝英小馄饨

  “

  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家老字号,它陪伴你成长,承载了不一样的回忆;即使规模越来越大,分店越来越多,却始终保持不变的质量和服务;几十年来,它一直矗立在那个老地方,无需赘言就像个老朋友。

  从本周起,永康一周美食版块寻找您身边或您所熟知的30年前的老店(限餐饮)。

  记忆深处,芝英老街上的小吃不但品种多,味道又好。而每回必吃的是小馄饨。

  馄饨店位于芝英老街(正街)一侧,店面很小,四十平方米左右。店内摆设简单,由三张桌子六条椅子组成。店门口的左侧是店主烧馄饨的“阵地”,右侧摆放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圆形筛子,包好的馄饨就放在上面。

  熟悉芝英的人都知道,这里的馄饨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关键在于这里的馄饨皮是纯手工打造的,皮薄如纸,入口即化。在大部分商家都以机器替代手工的今天,芝英馄饨店却四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手打馄饨皮。说起其中的故事,店主应跃能和应燕很是动容。

  早在50多年前,应跃能的爷爷就开始卖馄饨了。过去卖馄饨,挑着担,田间地角叫卖。上了年纪的永康人,还会哼几句馄饨摊的歌谣:远远看去街狗驴,近近看去水缸锅灶共界橱(放碗的橱柜)。那时,应跃能的爷爷,就是这样挑着扁担在芝英叫卖。

  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应跃能的爷爷在自家店铺里开起了馄饨店,并将馄饨店传给了儿子应云昌。“当时的馄饨店可热闹了,它是芝英较早的综合性早餐店。由十几个店家共同组成,里面有卖麻球的、有卖包子的、有卖肉麦饼的……”原来,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个体营业执照较难审批。所以,应云昌就联合了一批做早餐的朋友,一起开起了早餐店。

  早餐店人来人往,生意大好。生意一好,应云昌却犯愁了,犯愁的原因竟是因为包馄饨的肉不够,没处买。

  应跃能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景:芝英菜市场只有一家肉铺,一人最多只能买一斤肉,猪肉供不应求,摊前经常排起长龙。为了买到肉,十几岁的应跃能只能两三点钟起床,骑着自行车前往附近的溪岸、杜山头、古山等地购买。

  后来,店家们纷纷退出早餐点,早餐点又变成了馄饨店。10年前,父亲退休,把馄饨店留给了应跃能和媳妇应燕。

  如今,馄饨店越来越多,来市基买菜吃早点的人也越来越少,应跃能的馄饨店生意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应跃能和妻子依然每天勤勤恳恳,努力经营着小店的生意。

  “从爷爷传承给父亲,再到我,小店坚持了40年。40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它成了我们家的一个记忆,成了许多芝英人的记忆。所以,尽管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也依然和父辈一样,每天坚持自己擀馄饨皮,希望将这份传统的老味道保存下来。”应跃能说,如今,开馄饨店更多是为了一份坚守与传承。

  之30年老店系列

  □记者 应玲菲


永康日报 美食吃货 00014 2017-04-07 永康日报2017-04-0700007;永康日报2017-04-0700006;永康日报2017-04-0700008;54135;54103;永康日报2017-04-0700009;永康日报2017-04-0700010;永康日报2017-04-0700011 2 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