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面奔小康正能量
奏响永康新腾飞最强音
——2016年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润心无声逐梦行,万紫千红满园春。
2016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重点突破中整体推进,在求真务实中开拓创新,通过各类宣传载体、开展丰富的活动,在百姓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颗美好的种子,鼓舞全市人民在“全面奔小康,永康新腾飞”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围绕中心讲好永康故事
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2016年,我市组建了“鼓词宣讲队”,通过鼓词艺人鲜活的演出、生动的土话,读政策、讲道理、说故事,用乡音传递“党音”,帮助基层党员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打通了理论宣讲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我市举办了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培训会、乡音宣讲员培训班、宣传骨干培训班和文明单位培训班,组织参加全省网评业务培训班、全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工作培训班等学习培训,全年培训达500人次,打造一支基层宣传铁军。
“五水共治”“重塑工匠精神 再创永康辉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三百”竞赛……2016年,我市新闻宣传浓墨重彩,各主流媒体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点、难点工程,深入报道,并开展“温暖中国”浙江网络媒体走进永康活动,共同讲好永康故事。
同时,我市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30次;建立市领导联系学校并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开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全年共组织主题宣讲活动840余场次;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开展2016永康市“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微型党课比赛、主题征文活动,评选优秀论文42篇;通过“孵化计划”“人才培养基金”“导师团”等载体,建立健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投入、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宣传工作基础。 (下转2版)
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文明创建成果开花结果
按照“贯彻一条推送主线、打造一体舆论阵地、共建一片最美风景”的思路,我市形成农村基层共同推送、新闻媒体共同助推、各行各业共同开展的好人发掘机制,征集各类“好人线索”300余例,入选“浙江好人榜”7名、“浙江省十大孝贤之星”1名,崇德向善氛围日益浓厚。
瞧!永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展“温暖回乡路”活动,春节前夕,在高铁永康南站候车大厅,为赶车回家的旅客送上一杯精心熬制的姜茶;启动“雷锋广场”行为,每月5日为市民提供家电维修、老人免费理发、法律援助等帮扶解困志愿服务;组建“治堵哨兵”,对我市12条道路的交通设施进行日常巡查,拍照记录反馈,改善永康道路交通秩序状况,营造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
我市还以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承载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行动;同时,进一步深化“驻村少年宫”行动,不断丰富未成年人校外活动。
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我市宣传战线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主动担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市掀起了“人人知晓创卫,人人参与创卫”的深厚氛围,为永康成功通过国家创卫技术评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2016年,我市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开展了“乡村小康学堂”“永康侬讲大话”“好婆媳讲大话,好家风大家颂”等一系列活动,使永康的乡村不仅多了一份乡愁,更多了一份艺术的气息,成为大美乡村画卷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乡村小康学堂”,这个秉持“小康路上,不能落下文化”初心的创举,陆续在各农村开班,多种接地气的技能培训、文化培训活动“种”进农村,让文化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让农村百姓口袋更鼓、脑袋更富,并且还获评“金华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五个百”文化惠民工程,聘请了132位文化指导师种文化,组织了232场文化活动进礼堂,培养了112名文艺带头人,培育了142支农村文艺团队,推送了102件特色文化产品下基层,广大乡村自发组织了近百场春节晚会,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截至2016年底,我市已建成143家农村文化礼堂,通过建立农村文化礼堂使用管理激励机制,利用考核“闭环效应”,推动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成为传承文脉记忆的“乡愁基地”和凝心聚力的 “红色殿堂”。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画好同心圆;继续开拓和发扬永康精神,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奔小康,实现新腾飞”筑牢扎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