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大师赠“湛卢剑”给家乡
金政称其为永康工匠的杰出代表
□记者 陈晓苏
本报讯 “落叶归根,我总想回到家乡。”21日下午,阔别家乡40年后,被誉为“当代欧冶子”的铸剑大师杨振条紧紧握着市委书记金政的手,开门见山地说:“能不能在家乡设个点,展示我的湛卢剑。”
“当然可以,你是我们永康的骄傲,你是永康工匠的杰出代表,我们肯定欢迎你回来。”金政说,这不仅有利于工匠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也能为我市发展工业游增个新亮点。
杨振条今年77岁,是我市舟山镇高下杨村人,1978年举家迁往福建省松溪县。世代以打铁为生的杨振条之所以声名大噪,是因为他让失传千年的“天下第一剑”——湛卢剑的铸剑工艺得以恢复。
1985年,整整几个月时间,历经多次失败,铸出一把湛卢剑,耗费了杨振条很多心血,但他从未放弃。直到今天,松溪县生产宝剑的厂家已然不多,可杨振条还在坚守,同时研发出多个系列、不同品种的湛卢剑,嘴里说着:“我只管好好造宝剑,希望通过你们的帮助,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把剑是我们永康人造出来的。”
“百年锤炼,臻于完善。这就是我们永康人的工匠精神!”金政指出,“杨振条”们走街串巷,把永康工匠精神带到全国各地,也依靠永康工匠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当前,永康制造正逐步摆脱低端竞争格局,向质量效益型的中高端迈进,就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而言,传承并弘扬永康工匠精神,正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剂良方。
金政对杨振条的归来表示欢迎。金政说,我市创建了首届十家工匠创作室,建立起永康工匠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推行永康工匠带徒制度,弘扬永康五金文化的同时,也为培养一批具有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高技能匠人,扶持一批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并进行优化、突破和创新的能工巧匠,培育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新能手。
金政指出,湛卢剑的“回归”,能让五金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我市也将通过五金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凸显质量战略核心地位,强化发展质量效益导向,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也要通过五金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挖掘,充实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工业游业态,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
当天,杨振条赠给家乡一把湛卢剑,将暂由会展中心收藏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