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三十多位文艺爱好者体验非遗项目“草木染”
草木香中 唤醒传统植物染技艺
□记者 高婷婷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15日下午,天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市图书馆国学分馆在园周村江南艺术馆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活动,三十多名文艺爱好者汇聚一堂,煮茶、闻香,与传统印染工艺——草木染亲密接触。
寻回失落已久的最原始的中国色彩
过了下午1时,江南艺术馆一贯的宁静被陆陆续续到访的客人打破了,来客有男有女,从年迈老翁、壮年到青年都有,他们是来体验由图书馆国学分馆组织的草木染课程的。
市领导章锦水专门为活动题字“染指草木间”,被印染师傅用蜡染工艺绘在了染布上。
正是春寒料峭,国学分馆的负责人、也是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墨痕为来客准备了热腾腾的姜茶和清茶。墨绿色的叶片在沸水冲刷下打着旋儿沉底,生姜、红糖、枸杞、绿茶的香气升腾而上,盈满了整个艺术馆。手捧着一杯热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古典手工艺的期待。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是《诗经·小雅》里对草木染的描写。草木染,是为织物染色的一种传统工艺,源自周朝。染料取材自山川大地,借助自然本身的力量,顺应四季变化,依照节令时令。可惜,这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自100多年前被西方化学染料替代后,在中国逐渐沉寂。
印染老师墨时展示了自己用扎染、蜡染等工艺制作的围巾、布袋等,提取自天然植物的靛蓝色配上美妙的不规则花纹,散发着一股清冽的草木香,大家面露惊喜,争先恐后地把它们捧在手里端详。“过去,永康农村里也有很多上门帮忙染布,收取加工费的手艺人。”墨时说,“现在,草木染已经成为了我国一项非遗项目。”
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对这项流失在历史长河的传统技艺情有独钟。去年11月,墨时专程到贵州兴义向老手艺人取经靛蓝染,安顺学习蜡染和扎染,黔东南学织布。墨时耐住寂寞,与草木为伴。她的愿望是寻回那些失落已久的最原始的中国色彩,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先祖曾有这样一门令人骄傲的手艺。她说:“草木染和批量生产的化学染料不同,它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
草木染体现了抱朴见素的生活态度
草木染是中国传统的颜色,是古人运用智慧,将玫瑰花、石榴皮等自然更换中转瞬即逝的色彩做成染料,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墨时介绍道,这次印染采用的是靛蓝染,染料原料是新鲜摘下来的板蓝根叶子,提前一星期发酵处理做成的。做染料对天气也有要求,太冷或者太热都会影响效果。“类似于花草按时序生长,草木染制作要到最后的一刻,才知道它开出什么颜色的花,落下什么样的果。”墨时说。
待墨时示范了扎染的方法后,学员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实践起来。墨痕将布匹揉成一个球,用橡皮筋扎牢,浸泡在染料里七八分钟后捞出来。刚染好的布匹是绿色的,氧化变成了靛蓝色,过水洗后,颜色又褪浅了一些。墨痕展开一看,染好的靛蓝布匹上点缀着一丝丝的白色花纹。杨方感慨道,就像“海浪”和“白云”一样动人。
其他人见状纷纷效仿,一样的扎染方法,每个人做出来的成果也不尽相同。墨时说,就像自然界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即使是最好的匠人,也做不出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这也是草木染的魅力所在。
“在草木染创作过程中,我们只参与前半部分,后续则完全交给材料、水、温度、染料、材质、天气等因素。”墨时说,同样的染料染出来的效果也会出现色差,这种不确定性让每次创作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刘女士别出心裁地在布帛上绣了两朵梅花,周女士绣了几朵百合花,染出来的成果精致得让她们喜不自胜。
张瑾不光自己对草木染有兴趣,还带了朋友一起来体验。她说,草木染是传统女性做的手工艺活,现代生活节奏快,难得能有机会静下心来随心所欲地做些喜欢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致敬。
染好的布匹被摊开晾在木架上,整个江南艺术馆溢满了草木的清香。如果不是亲自尝试,很难想象这样温润、柔和、朴素的色彩,竟然是平素最常见的草木染就的。墨时说,随着一遍又一遍的洗涤,草木染作品的颜色会慢慢褪浅,正如岁月漂洗后的颜色,有一种宁静和生活的味道,是色彩与时间的结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对本原生活的追求,草木染这种古老技艺逐渐被人重拾和传承。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将抱朴见素的生活态度寄予这一方布帛、一缸染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