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唐先镇龙山村71岁村民陈若萍重拾织带手艺
50年前织带精巧织入字谜
□记者 程高赢
永康织带是我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2015年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手工织带曾是旧时妇女必学的“女红”技能,同绣花、做鞋、缝补、浆洗等同为“女红”范畴。看是否能织带及带织得好不好,往往成为人们评价该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依据。
随着织带机械的面世,人们服饰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织带正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日,唐先镇龙山村71岁村民陈若萍向记者展出了一条她50年前编织的包袱带,带上巧妙织入“请坐喝茶”的字谜。去年,她还重拾织带这门手艺,希望将传统文化发扬下去。
七岁跟随大伯母学习织带,春节时也要闷在家里学
陈若萍的娘家在八字墙,因父亲早年在外,她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那个年代,手工织带是旧时妇女必学的“女红”技能,同绣花、做鞋、缝补、浆洗等同为“女红”范畴。初成女孩一般到五六岁就须跟随母亲学习女红,其中包括织带技能。看是否能织带及带织得好不好,往往成为人们评价该女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依据。
陈若萍的大伯母是村里有名的才女,织带、纺布、绣鞋等技艺样样精通。因为母亲不在身边,陈若萍七岁时开始跟随大伯母学习织带。
让陈若萍印象最深的是,春节时,邻居的孩子都出门玩耍,她也跟着去放鞭炮。然而年初一仅玩了一天,年初二她就要开始继续学织带。
因为学习刻苦,陈若萍的技艺也逐渐提高,她所织的带花样繁多,品种齐全。除宽带和窄带之外,她还会织有花纹图案的花带和无花纹图案的盲眼带。花带所织的图文构思新颖、布置巧妙、百态千姿、丰富多彩,龙凤呈祥、蝴蝶戏春、连体梅花、十二生肖、万年青、双菱结、八结等图案她都擅长;文字图案如“五世其昌、福禄寿喜”等她也都会。
50年前的织带她巧妙织入字谜,珍藏至今
21岁时,陈若萍嫁到唐先镇龙山村,此后很少织带。直到2016年初,她在永康电视台播放的新闻中看到有市民家中收藏着织带之类的老物件。
“那样的织带我也有存着,而且我还会织呢。”陈若萍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了她50年前织的一根包袱带。
这根黑白色调的包袱带长近两米,两边有整齐对称的花纹,带上还织入了陈若萍自己构思的28个字,对应一个礼貌用语。
“言对青山青又青(对应请字),二人土上说分明(对应坐字)。三人骑牛牛无角(对应奉字),草木中间有一人(对应茶字)。连起来读就是请坐奉茶的意思。”陈若萍介绍,这根织带保存完好,去年她为了熟悉年轻时的手艺,重新织了根一样的。
记者看到,陈若萍的织带作品中,不少都织入了充满正能量的字谜。其中一根织带上织有“三人同日去赏花,百友来去共一家。禾火二姓相对生,夕阳桥下二为官”,寓意“春夏秋冬”。
陈若萍说,织带是永康人以前婚嫁时必不可少的,如今只有少数的妇女带着对传统艺术的追求而苦苦坚持着,她从去年开始重拾这门手艺,希望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永康织带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研究价值
据我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吕美丽介绍,永康织带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据历史追溯分析,大约在明清时期,手工织带已非常流行。永康织带的图案构思新颖、布局巧妙,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研究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突发奇想,把毛主席的七言绝句诗及清代永康才女吴绛雪的四季回文诗织入包袱带,一时成为美谈。
近年来,西城街道的施佩容,将有关中国梦和五水共治的内容织入包袱带,并代表永康织带妇女参加了“中国梦想·美丽浙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主题创作精品大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着织带机械的面世,人们服饰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织带正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陈若萍已71岁高龄,还能重拾手艺为传承传统文化出力,这精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