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之城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变迁
光影记录
文/吕晓婷
邵挺波是一个生意人,却带着他的相机,踏遍城市的老城区和乡下,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城市生活面貌,他镜头下的解放街成为永康城市变迁弥足珍贵的记忆。
1998年邵挺波第一台相机是老式的三星“傻瓜机”,拍下的照片存到相机自带的数据带,要连到电脑才能洗。在那个年代,永康城别说洗相片的店了,连电脑都很少见,邵挺波却一直坚持下来,他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记录永城。
住在胜利街的他,对解放街有着特殊的情感。当听到解放街要拆迁消息之后,他心想“这老街生活了好几代人,拆了以后就没有了,我要记录下来,为永康保存一份记忆。”
于是,一张张老解放街珍贵的照片就诞生了。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邵挺波就这样拿着老式相机,记录了永康的大大小小老街。他把这种过程叫作“寻宝”,在他看来,永城的老街都是宝贝。
2005年,邵挺波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专业相机,也开始了他的摄影之路。目标依旧是城市老街道和乡村生活。
“每个地方真实的生活,以及很可能消失的民俗活动。还有就是,现在的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能够代表当地风格的民居只有老人和小孩守护着,这些老房子很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不存在了,我想把它们现今的状态记录下来。” 邵挺波说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很多民俗正在消失,想趁着它们还在的时候,把它们都装进自己的相机,不然哪天消失了,找不到一点能够回忆的影像资料,那会是个大遗憾。
摄影在邵挺波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他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张作品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会让我觉得很有满足感。摄影不仅能满足我自己的创作追求,也能为别人带去帮助,所以我会一直拍下去。”
有别于其他摄影,邵挺波用自己的风格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光阴的流转,记录着百姓人家的苦乐酸甜。邵挺波丰富自己的同时,也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一点点影像的财富,时过境迁,人们或许记不得他的名字,但可以看到他拍摄的图片所讲述的故事。
“
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却保存不了年代的记忆,我的路不一定有诗,却有着不想被遗忘的心,人们可以不记得我的名字,但可以看见我拍下照片里的故事。
人物之柔
五金之刚
文/吕晓婷
每个人开启摄影之路的契机都不太一样,但大多是记忆犹新的。黄劲松说自己走上摄影之路纯属偶然。
那时候只想去西藏骑行,买个相机也纯粹为了记录骑行路上的点点滴滴,谁知道,一接触摄影便一发不可收拾。
爱看文学名著的他,很快痴迷上了人像摄影,梦想着把脑海中武侠的潇洒画面拍下来。他擅长多种风格,复古,欧美,中国风……虽然风格不一,但求画面精致,华丽夺目。
但是从一位门外汉到领悟摄影之道,黄劲松一走就走了11年。
为何选择最难人像摄影,黄劲松觉得人像摄影最具有挑战性,拍摄人像牵涉到很多东西,与模特的沟通、光的运用、主题和环境的设定等等。
记忆中,最初进入人像摄影这个领域的时候,风格偏向于大众口味,布景台都是很普通的。但偏爱挑战的黄劲松有着自己的想法,单纯的人像摄影并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生活城市,他便突发奇想,把自己偏爱的人像摄影与五金相结合。
黄劲松找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拖拉机厂。在他的镜头下,柔与刚的碰撞完美的呈现,画面对比鲜明,也许正是这种创意,这张照片很快火了朋友圈。之后他的作品都会融入永康本地元素,杨溪水库、太平水库这些大家熟悉的场景,在他的镜头中却总能另辟蹊径。快门按下去的那一刹那,无法复制,他截取了一个平衡的时刻,而光影和人物的移动便进入了和谐之中。
“一部打动人心的摄影作品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摄影的艺术是一种在混乱中捕捉平衡的能力。” 黄劲松认为自己的照片上最出挑的一个元素就是情感,从照片里能够体会到当时发生那一刻主人公的情绪,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黄劲松总说,摄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不仅因此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看到不同的风光也让他有了很多不同的憧憬,总之,能跟拍片子能联系起来的一切,都让他感到特别幸福。镜头更像为他呈现心中美景的眼睛,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情感的容器,镜头下的言行举止更能反映出内心的蛛丝马迹,就像照片中的回眸一望的凝思,在清晰与混沌之间或快乐,或孤独,或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