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视线

文章导航

  非遗保护名录“后浅水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

  源自钱王射潮传说 得益于工艺改良

  □记者 程高赢

  在我市方岩镇北部,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村庄———后浅村,一条名为琴溪的溪流穿村而过。

  许多人知道这个村子是因为该村独特的水灯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家家户户拿出亲手制作、造型别致多样的水灯到琴溪上游,把水灯放在水面上,让一盏盏载满祝福和希望的水灯悠悠地荡漾。

  然而,让后浅村村民自豪的不仅如此。后浅村1100多人口中,98%以上家庭是武肃王钱镠的后裔。五彩绚丽的水灯,源于当时吴越国王钱镠一箭射潮,兴修水利的爱民故事。

  时至今日,后浅村村民将这一古老的传统发扬光大。水灯从摇摇欲坠的稻秆灯发展为造型多样、平稳坚固的LED灯,观灯人数也从1992年的两千多人增长到今年的上万人。

  夜幕降临,小桥流水,波光水影。千百年来,水灯那承载祝福、保佑平安的功能却从未改变。

  武肃王钱镠后裔在此聚居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唐末乱世,钱镠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创建吴越国,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他在位41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晚唐时期兰溪籍诗僧贯休有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山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十四州”指的就是钱镠所辖的十三个州和一个衣锦军,婺州就是十三州之一。

  据《永康县志》记载,武肃王钱镠建立吴越国后,在新楼铜山村铜孔坪开挖铜矿,经过几年的开采,采得铜屑12.8万斤。《铜川钱氏宗谱》记载,公元921年,钱镠亲自前往铜山视察采铜情况,途经永康方岩铜岭金玉坑,见此地风土淳美,山环水抱,实属风水宝地,就插木纪念。不想此木成活,不枝不叶,形同槁木而神采焕然,被当地百姓视为天神下凡,福泽之地。当地百姓募集资金在钱镠休息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生祠,按时祭祀祈祷,香火鼎盛。

  五世祖钱律陈情省亲时,途经庙口,见此地建有钱镠生祠,即命其孙钱懋功从永城迁居,便于祀奉生祠,从此钱王后裔在此扎根,繁衍生息。

  距今大约800年前,二十世祖钱润从铜川桥里迁到方岩定居。由于钱润一脉是永康铜川桥里最后一批迁出定居的钱王后裔,故名“后迁”。由于历史变迁,口口相传,演变成“后浅”。

  钱镠在位期间,辖地三面受敌,他对外不主张武力,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以休养生息。当时的两浙“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钱塘富庶盛于东南”,百姓对其评价甚高,称其为海龙王。

  有感于祖先的功绩,后浅村民钱宏伟、钱林松、钱国庆、钱忠林、钱顺禄等于2011年发起组建金华钱镠文化研究会,以挖掘吴越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放水灯的传统源于钱王射潮的传说

  “我们在整理历史资料时,发现后浅村的水灯并非近几年凭空兴起,而是由来已久,它跟‘钱王射潮’的传说有关。” 金华钱镠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钱林松近日告诉记者。

  据传钱镠治理杭州时,钱塘江每年洪水泛滥。为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发起修筑海塘。因为江潮汹涌,钱塘江海堤修筑不成,部下都认为是潮神作怪。钱镠便于农历八月十八在钱塘江前布置一万名弓箭手,并声称“假如潮水再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

  潮神并没有理睬钱镠的告诫。大潮当天,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镠命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今天,该处的江水还呈弯曲走向,像个“之”字,因此后人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

  钱镠去世之后,百姓感其功德,开始于钱塘江上点放水灯,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后浅村1100多人口中,98%以上家庭是武肃王钱镠的后裔。全村有梅房、恭房、惠房、广房、丰房、书房、盛房等七个分支,是永康最大的钱王后裔聚居村。村民们为了继承祖先遗志,从南宋开始便将这一古老的传统继承下来。直到解放前,穿村而过的琴溪上仍有水灯的身影。

  水灯制作工艺与时俱进

  后浅村81岁老人钱茂星透露,后浅村的水灯节与别处不一样,一般的灯节都在元宵节前后,而后浅村的水灯节则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每到这一天,全村如过年一般,遍邀亲朋好友前来观赏奇特的水灯。后浅村每家每户都要动手扎水灯,水灯的造型和花灯差不多,只不过它必须固定在有漂浮能力的底座上,并将其放于穿村而过的琴溪中顺流而下。

  解放前,后浅村的水灯是简易的“稻秆灯”。把稻秆扎起来当底座,再在上面插上蜡烛,到夜晚再点上蜡烛沿溪流放。虽然这样制作的水灯不牢固,在水面上漂不了多久就可能翻掉,但家家户户都要在琴溪上点放几盏。

  1992年,在放水灯的传统中断了数十年之后,村里负责财务和文艺的钱林松和村小队队长钱会增、钱高楼发起恢复这一古老传统。

  “那算是第一届水灯节,参加的和观看的总共有两千多人。”钱林松说。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点放水灯寄托对逝者的缅怀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金华地区罕见的水灯节迅速兴起,于2008年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后来,不少村民对传统水灯进行了改良。“拿一块废弃的泡沫,削平整之后当作水灯的底座,再在上面插上几只花和蜡烛,改良版的水灯就做成了。”52岁的后浅村村民钱芙蓉说,用泡沫板当底座的水灯比较平稳,红色的花朵在烛光的照耀之下很美观,也不易翻倒。

  时至今日,LED灯泡、蓄电池、焊接骨架等新技术源源不断融入到水灯制作工序当中,水灯更加平稳坚固,造型也越来越别致多样。

  夜幕降临,小桥流水,波光水影映河灯。千百年来,水灯那承载祝福、保佑平安的功能却从未改变。


永康日报 人文视线 00014 2017-03-09 永康日报2017-03-0900007;永康日报2017-03-0900009;永康日报2017-03-0900010;永康日报2017-03-0900008;永康日报2017-03-0900011;永康日报2017-03-0900012;永康日报2017-03-0900015;永康日报2017-03-0900016;永康日报2017-03-0900018;永康日报2017-03-0900019;永康日报2017-03-0900013;永康日报2017-03-0900014;永康日报2017-03-0900017;永康日报2017-03-0900020 2 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