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中纪委网站两次点赞安徽桐城张家家风

  张淳:449年前的永康父母官

  □记者 应逸 通讯员 徐天送

  2014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随后,中纪委网站刊发《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阐释了六尺巷精神及张家的礼让宽容。2016年4月5日,中纪委网站在头条位置刊发《“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三十九——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廉俭礼让 聪训传家》一文,再次为张家家风点赞。而安徽桐城张家的显祖,正是449年前的永康知县张淳。

  清廉自守,断案如流,人称“张一包”

  桐城张氏在明清两朝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清代不设宰相,但张英、张廷玉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其优良家风还绵泽后世,先后出现“三世得谥”(张英,谥文端;张廷玉,谥文和;张若渟,张廷玉第七子,谥勤恪)、“六代翰林”(张英;张廷玉;张若霭,张廷玉长子;张曾敞,张廷玉之孙;张元宰,张廷玉之曾孙;张聪贤,张英六代孙)等人文盛况,有“门族清华,世代簪缨”之誉。虽家世辉煌,贵胄满朝,却始终能清白传家。而张家自明初由江西迁居桐城后,第一个洗脚上岸、通过科考走上仕途的,就是六世祖张淳。

  449年前,永康来了一个县令,名叫张淳。《明史》记载:“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永康知县。”上任前,张淳就听说永康的父母官不好当,那里官民对立情绪很严重,老百姓动不动就上访告状,此前已经接连撵跑了七任县令。不过张淳也不怕,他仔细研究后,发现当地老百姓并不是生性刁蛮喜欢告状,而是那些被告罢的官员审案不力,才引起了民愤。

  张淳到任后,也不急着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闭门谢客,夜以继日地审阅堆积如山的陈年积案案卷。心里有底后,张淳公告全县,大开衙门,将陈年积案都清理出来,一一审理。涉及案子的达数千人,张淳断案像流水一样,官吏和百姓大为惊服。

  他审案不像那些贪官污吏,吃了原告吃被告,为的是中饱私囊。所以四乡八镇的当事人,接到传令,带上一包饭,来到衙门,就可以将一场诉讼了结,再不用像以前那样,一场官司动辄打几年,开堂一次动辄好几天了。断案又公正,审理又及时,百姓们还有什么话讲?不仅不再撵他,还送了他一个绰号叫“张一包”,意思就是“带一包中饭就能打完一场官司”,也有人说这"张一包"是说他断案快捷准确像包拯一样。而对于那些因为一点小小的过节怨恨,就夸大到人命来诉讼的人,张淳查证不符合实情就定诬告人的罪,从此就没人敢诬陷诉讼了。

  总之,自张淳来永康后,永康的县情民风完全改了,百姓们再不热衷于打官司了。因为张淳明察秋毫,以前那些靠两边挑唆而发诉讼财的讼师们也无隙可乘了,渐渐地也就转行去做其他正经营生了。几个春秋下来,永康就被治理得吏廉政清,民心向化。

  奇谋迭出,巧计施为,盗贼闻风远遁

  早在张淳到任十余年前,永康曾发生过一桩大案,原本应该上解国库的库金在县衙内被盗,盗匪就是有名的卢十八。这卢十八屡犯大案,却一直逍遥法外。

  张淳到任后,御史将这个案子交给张淳,张淳自限日期三个月一定抓获盗贼,又请求御史一月之内下数十次公文捉拿卢十八。等公文一次次下达,张淳公堂之上发牢骚:“卢十八都逃了十多年了,让我到哪里去找他?”每日按部就班办自己的公事,根本不以此案为念。

  其实他暗地里早就查明此卢十八之所以总是逮不住,原来是县府里有他的内线,那内线是一名县吏,县吏的老婆与卢十八有私情,每有追捕行动必给卢十八通风报信,所以这卢十八才屡屡逮他不着。张淳这样一放话,先麻痹了众人,然后私下里让差役诬告那个县吏欠了钱财,把那个县吏关到监狱里。然后把那名县吏招到密室,告诉他:你干的那些破事本老爷早已查证确实,眼下你只有立功赎罪一条路。三个月内,拿得卢十八万事皆休,拿不得卢十八就定你一个通盗死罪。

  把那县吏吓得连连求饶后,张淳就给他出主意:你可以请求用自己的妻子代替自己被关押,而自己可以出去筹集钱财赎回。果然不久,那妇人便以欠债为由被抓入县牢。妇人被抓,衙差去找卢十八筹钱救妇。卢十八倒也有情有义,不仅拿出钱来,还亲自到牢里探他的情人,让那县吏置办酒菜,要与情人一醉。二人在牢中喝得痛快,谁知那酒中早已被人做了手脚。卢十八三杯下肚,便被麻翻在地。这真是找上门来送死。等到卢十八被押送刑部,御史大人哈哈大笑:这张淳真是个干将,定他三个月之期,不到两个月就破了案。

  在永康几年,张淳勤勉肯干,吏治有功,朝廷考绩时得了个"治行第一",要回京升职去了。老百姓们攀着车辕,流着眼泪,来送他们可亲可敬的"张一包"。张大人把行装都放到车上了,且不忙走,又下了一道命令:快到某地某家,将负案在逃的某某抓来。手下人将信将疑,然而他们都知道张大人是很能神机妙算的,也不多问,照办就是。一队差役出发,不到一顿饭功夫,果然将那名盗贼抓捕归案。大家都惊骇:大人真是料事如神!张一包这才呵呵一乐:什么料事如神,不过是猜到盗贼的心理罢了。你想啊,这盗贼常年潜逃在外,岂有不想家的。如今听说我要走了,新县令未到,此时不正好可以回家探亲嘛。他没想到,本老爷还在这儿等着他哩。

  爱民如子,百姓感念,官声清正堪为子孙榜样

  明朝年间,永康还是一个很贫瘠的地方,很多人因为家里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张淳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常上门规劝,对于那些家庭生活确实困难,无力养活的,张淳就捐给自己的俸禄,因他的善举而保全救活的女孩数也数不清。有一年永康年成不好,天旱无雨,抢劫掠夺的事公然盛行,张淳下令抢劫掠夺的人将被处死。抓了一个抢了别人五斗米的人,张淳假装着取来死囚用棍棒打死了他,却榜示他的罪说“这是抢劫米的人”,众人都被震慑畏服,抢劫掠夺就绝迹了。

  张淳离开永康前,忽然急匆匆赶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攀住车辕就说:老农今年七十多了,哥哥年已九十,家中高堂老母尚在,一百一十多岁了。我家可是公认的长寿之家呵。老母敬爱大人,想见一面,因年高行动不便,可否请大人移步一往。张淳最是爱民,听说有这样的百岁人瑞求见,岂有不见之理。当下轻骑快马,就去了乡下。那老妇人颤巍巍拿出一绺丝线,说:老妇我活了一百多岁,没见过您这样的好官。这是老妇亲手缫的丝线,您拿它缝件衣裳,给您添寿。张淳接过丝线,感动不已。

  《康熙桐城县志》说张淳在永康任职七年,转任建宁太守,又被提拔为湖广荆岳道副使,遇到天灾,捐出俸禄赈救饥民,救活百姓数以万计。在浙江副使任上时,浙江有招募的士兵,巡府考虑要解散他们,这些士兵都怒气汹汹。张淳说:“这些士兵都是非常剽悍的,留下他们就有用处,解散他们就会闹事。不如淘汰那些年老体弱的,留下那些年轻体壮的,那么留下的也不再想着叛乱,解散的也不能制造祸乱了。”巡抚听从了他的意见,事情于是安定下来。

  对下爱民如子的张淳,对上却不畏权贵。调任京城后,升任了礼部主事,又升礼部郎中。那已是万历朝了,内阁是张居正管事,他可是个铁腕宰相,巴不得能人都为自己所用,偏那张淳看不惯他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作风,一直与他不疏不近的。这一回,张居正老母去世,大办丧事。派人带信给张淳:你的文笔好,给我母亲写篇祭文,立马就可给你越级提用。张淳说:谢谢了!这祭文我写不了,因为我病了,正要乞休哩。当然他没病,要说病也是心病,他想我是给朝廷做官,给百姓做官,又不是给你张居正一人做官。他不屑于做张阁老的门下客,只好托词养病,辞职还乡。在乡下躲了8年,直到张居正死了,他才重新回到朝中。

  相关链接

  张英 张廷玉

  张淳重孙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名臣。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历任侍郎、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著有《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张淳玄孙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历任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吏部尚书。入仕为官长达50年,“历得三朝,遭逢极盛”,卒后谥文和。曾先后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并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总纂官。著有《传经堂集》《澄怀园语》等。张廷玉平和儒雅,学问优长,立身唯谨,理政以慎,刑尚宽平,人赞其“既哲亦既明”。

  《聪训斋语》

  张英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是他集自己一生官场仕途、为人处世的经历体会,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要求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汇集了张廷玉数十年“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感悟,旨在继承其父张英的治家为官思想,同时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张廷玉四个儿子遵循父训,入朝为官,政绩显著。后人对此书评价很高,清人沈树德认为:“《澄怀园语》四卷,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修齐治平之道,即于是乎在焉。”

  六尺巷的故事

  张英的桐城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氏为邻,吴家越界占用,于是引起两家纷争。张英家人便修书一封送给在京城的张英,请示定夺。张英提笔批诗一首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深感其义,亦退让三尺。于是桐城就有了这条六尺巷,有了这一传诵至今的六尺巷佳话。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5 2017-03-09 永康日报2017-03-0900005;永康日报2017-03-0900006;永康日报2017-03-0900007;永康日报2017-03-0900008;永康日报2017-03-0900010;永康日报2017-03-0900013;永康日报2017-03-0900015;永康日报2017-03-0900017;永康日报2017-03-0900018;永康日报2017-03-0900009;永康日报2017-03-0900011;永康日报2017-03-0900012;永康日报2017-03-0900014;永康日报2017-03-0900016;52072 2 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