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聆听匠心 感受匠情 领悟匠魂
本报记者探访我市首批“十家工匠创作室”
日前,永报姐妹花记者随机走进我市“十家工匠创作室”中的3家,一睹它们的神秘风采(刊于本报1月25日13版)。文章刊登后,许多读者对这些工匠创作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据了解,目前我市首批“工匠创作室”主要分两类,其一是“永康匠人”带头组建工匠创作室,有4家。其二是匠型企业组建“工匠创作室”,有6家。这些创作室的主要职责包括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科技研发和技术交流,以积极发挥技能人才团队优势,推动我市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的人才。
市质监局相关人员表示,我市将对创作室实行年度考评制度和有效的退出机制,对考核优秀的,将加大扶持力度,比如要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在带徒、交流、攻关、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的,还可优先推荐申报各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创新基地和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以此引导企业和匠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重视工匠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与培养。
现在,就请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走进另外7家工作室,再次用心去聆听这些匠人和他们的作品之间来一场亲密的对话吧。
□首席记者 王晓鸣
盛一原锡雕工匠创作室
摒弃一成不变积极改良创新
国宝匠心镂雕、美器精工打造。走进这间久慕其名的锡雕创作室,带头人盛一原正端坐在工作台前,手执工钳,细心地为一只孔雀造型作品梳理尾巴。凑近一看,好家伙,这只锡制的孔雀尾巴正丝丝缕缕翘立着,密得数不胜数,恍若真毛,足见匠者耐心及工艺之精湛。
跟随盛一原参观创作室,仿佛在浏览一部浓重的永康锡器史:从公元前3000多年的盛酒器皿,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打锡器具,直至近期完工的镇馆之宝——一座巍峨雄奇的全锡方岩山,每一段节点,都浸润着醇厚的历史沉香,依附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令人惊叹。
盛一原介绍,工匠创作室于去年11月成立,其中包括工作室、博物馆、培训教室等,设置有专家组、研发组、工艺组、美术组、交流组、技术110服务中心等机构。
“自创作室成立后,我们团队做了5件事情。”盛一原介绍,其一聘请上海大学教授从事新产品的开发工作,目前已经设计出锡制品的文房四宝等作品;其二聘请云南个旧的老艺人加盟,引进了带有天然色彩的改良锡原材料,聘请永康资深文人著《锡与万物的结合》一书;其三是促成永康锡雕与景泰蓝的完美联姻;其四倡导团队精神,重新焕发永康业内老艺人的余光,促成他们重新带徒,开展锡雕公益性传承工作;其五与高科技技术人才共同研发,着力攻克锡制品现存的运输难、易变形等缺点。
在锡雕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一只景泰蓝锡罐,其一改锡制品平白无奇的色调,显得鲜活靓丽。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锡雕工匠创作室团队进行景泰蓝与锡雕结合科技项目的研发,运用锡雕的雕刻镂空工艺代替铜胎嵌丝工艺,并研究了模具涨压法,使铜胎和图案一次成型。此外,在内壁,内、外盖上用锡材代替景泰蓝铜胎,使景泰蓝从纯观赏性的工艺品变成工艺实用相结合的新产品,实现了永康传统锡雕一次质的提升。
当谈及工匠精神,这位17岁就开始肩挑行当出门做手艺的“末代锡雕人”陷入了沉思,他表示,要让锡雕技艺发扬光大,唯一的出路就是摒弃一成不变,不断研发新材质、新作品,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对锡雕技艺产生兴趣,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杨乔宝模具工匠创作室
精益求精是最基本的品质
走进众泰集团的生产区,看到员工们连走路都是带跑的,一派繁忙景象。工匠创作室带头人杨乔宝见面就来了句“广告词”:“生产形势很红火啊,眼下企业急需人手,你们帮忙多宣传宣传,欢迎有志之士共同加盟!”
众泰汽车这几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其中技术质量攻关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身为企业技术质量副总经理,杨乔宝身上自然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杨乔宝来自云南曲靖,2007年来到我市,就一直在众泰集团从事技术工作。在他看来,这间简单得简直有些拙朴的工匠创作室是展示企业形象、推动工作开展的良好平台,而很多技术研发及难题攻关工作,其实平时无论在车间还是办公楼,大伙都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做着,且从不轻言放弃。
杨乔宝回忆,在2008年至2010年间,企业着手开发侧尾模具,但结果却是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于是,杨乔宝和他的伙伴们在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基础上,对模具展开了一轮轮的研发、调试。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令人满意的产品终于研发成功,报废率也从刚开始的15%降至1%左右。此举也直接推动众泰T600车型提前两个月面市,并受到极大的追捧。
“技术人员不能怕苦,更不能怕烦。记得当时我们研发的关键期正值冬季,大伙经常晚上10点以后还在机床上不停琢磨着。离开时,才发现双脚冻僵得都没啥感觉了。”正说着,几名员工抬着一块汽车侧尾模型走进创作室,杨乔宝马上起身凑近,对其孔、边等细节部位展开了“侦察式”的研究。
“所谓工匠精神,勿庸置疑就是‘精益求精’4个字嘛!这是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的基础品质,没啥稀奇的。我们一定要造出更多让老百姓买得起、更用得起的好车!”这是杨乔宝的心愿,也是创作室全体成员的心愿。
曹高厅门业技术研发
工匠创作室
追求完美重在传承
1979年出生的曹高厅是步阳集团的技术部部长,年纪不大,却是位地地道道的“老师傅”了,在门业技术应用领域,已整整摸爬滚打了近14个年头。
创作室是一个硕大的车间,这里可谓是门的海洋,挂着一樘樘或古朴、或时尚、或新奇的防盗门或室内门。
记者雾里看花,着实看不出其中“门道”。“这其实也是新产品小批量试制车间,我们要对每一樘样品进行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质量问题。”曹高厅说。
“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如何来辨别一樘门质量的好坏?”
“比如门框的拼角,好的门必须是完美衔接的,没有一丝缺陷。”曹高厅指着一樘门的右上角说。
10多年前,曹高厅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跟随一位老工程师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摸索、钻研,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这其中的负重与艰辛,却只有当事人自己体会得到。
“技术研发,其实就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必须不厌其烦。”曹高厅回忆,2005年,企业开发三防防盗门技术,门框要采取压扁工艺。当时,拥有这项技术的门企几乎为零。自己和师傅不断试制,模具却不断地卡在了机槽里。师徒俩没有气馁,愣是用一种“傻乎乎”的勇气,不停歇地反复试制着,在不知道磨废了多少张砂纸后,难关终于得到了攻克。当年,此项技术荣获我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记者翻开创作室名册,发现30多名成员中多为“80”后甚至“90”后,均拥有较高的专业学历。
“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历程,当然传承更加重要。现在步阳不少技术骨干都是在一线员工中培养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都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曹高厅信心满满地说。
朱子岩钉秤工匠创作室
先做人再钉秤
在古山镇坑口村,藏着一间特殊的钉秤工匠创作室,主人名叫朱子岩,今年已68岁,是一位有着54年钉秤史的老艺人。
走进创作室,那杆早已声名在外,长达3.48米,自重30多公斤的“中华第一秤”,就这样静静地摆放在记者面前,虽然无声无息,却依然气质天成、霸气十足。
去年1月份,朱子岩萌生打造一杆大秤的想法。他跑到上海花8.8万元买了一根小叶紫檀木料当做秤杆,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闭门造秤。从选木料到每一个秤花、秤钮、秤砣以及包秤头的铜皮,均由他一人完成。他还在秤杆上钉上了八仙过海、招财进宝等图案,喻意是“八仙聚宝,日进斗金”,使杆秤更显熠熠生辉。
最终,这杆独一无二的大秤获得了“大世界基尼斯”称号。“有人曾出200万元高价想购买这杆大秤,但我不会卖的。我做秤是为了把技艺发扬光大,是圆自己的一个心愿,绝不是为了名誉和赚钱。”朱子岩说。
朱子岩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去年,他还把精心制作的“1800斤木杆秤”等大叶紫檀作品无偿捐赠给了市博物馆。
永康钉秤技艺发源于清代,在古山镇金江龙村、墁塘村一带尤盛。朱子岩14岁开始学习钉秤,几十年来,他曾出门做手艺养家糊口,也曾创办过衡器厂,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他一直没有放弃过钉秤传统技艺,可谓技不离手。因为“钉秤”二字,于他而言是一种最高信仰,早已溶入到血液和骨髓中。
“钉秤要钉准容易,钉得精致却很难。这样一个小小的吕洞宾图案,就足足钉了8天。”朱子岩指着一杆木秤举例道,比如一个人物多得数不清的胡须,都是一点点小心翼翼敲上去的。而这其中绝不能出一丁点差错,对于钉秤而言,返工就等于作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杆秤的实用功能已悄悄褪去。把木杆秤做成一件件艺术品,是朱子岩的梦想。在创作室现场,还坐着几位同样拥有钉秤手艺的老艺人,都是创作室钉秤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不仅做大秤,也要做微型秤。瞧,这就是我们新开发的九龙秤,上面挂着九条金龙哩!”朱子岩拿出一杆细巧至极的木杆秤说,接下来,老艺人们将聚集体智慧,积极开发、制作各种木杆秤新品,推出更多精彩绝伦的“中华第一秤”来。
支崇铮科技研发工匠创作室
坚持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王力集团的支崇铮今年37岁,是工匠创作室带头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在现场,记者在支崇铮的带领下,零距离体验了一把高科技开门带来的炫酷感受:人脸识别开门、按指纹开门,手机远程开门,防盗门出现被强行开启的异常情况,会自动通知你的手机,实现即时报警……
“百姓家居生活已进入智能化时代,我们必须大开脑洞,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支崇铮是本地人,目前是企业的智能产品研发助理。他介绍,企业领导十分重视工匠创作室的创建工作,并在集团内部进行了创作室成员的选拔工作。
“我很荣幸被选为创作室的带头人。”支崇铮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自己在五金行业有10多年的从业经验,深知如果一味深陷价格竞争,五金行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将智能化融入到现有的产品中,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为办好创作室,团队成员们挤出时间走访周边县市学习先进经验。为使创作室的工作能正常开展,公司还设立了专项资金。
该创作室承担着产品研发、样品制作以及技术骨干交流等功能,为力争创作室成为全市乃至浙江省的标杆,企业从各个岗位上精心挑选出5位优秀成员,实现了从机械设计、电子控制以及成果转化全方位覆盖的高效创作团队。
在现场,一位中年男子一直低头摸索着一把锁具,神情十分专注,对我们的谈话充耳未闻。原来,他也是该团队的一名工程师,正在进行锁具的性能测试工作。
“一件好产品的出炉,正是一个不断创新、改进和提升的过程,必须不厌其烦。”支崇铮举例道,比如常见的自动上锁机构往往是推动直拉弹出,目前企业的该项产品要对准门框口才能弹出来,能大大减少门和锁的双重损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细节,大伙也反反复复研究试制了3个月,才达到理想标准。
支崇铮表示,创作室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组织相应的“走出去”活动,吸收更多先进经验,并吸引更多技术骨干都能参与其中。
李波军动力研发工匠创作室
沉下心来坚守匠心
这是一家类似于车间+仓库性质的创作室,各式各样的产品摆满了工作台,实用性非常强。这里和它的带头人李波军一样,浑身散发着平稳、质朴、淡定的气息。
李波军来自河南洛阳,现任星月集团总工程师。1993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洛阳北方企业集团,从事内燃机研发。1996年,李波军来到我市,在星月集团从事动力的开发与制造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
24载潜心研发,执着坚守,他在动力研发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9年,他荣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表彰。
“我要求创作室每一位成员,包括本人,对工作要有敬畏感,必须真正沉下心来,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对自己研究的产品,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也是团队选人的最基本条件,更是本人应该努力提高和追求的方向。”李波军表示,工匠创作室共有6人,其创建口号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用心造就卓绝品质。”
李波军回忆,去年春节前,企业和美国客户联合开发汽体发动机。测试时,尽管外国专家已经表示满意,但大伙总觉得在温度方面还存在一点问题。于是乎,大伙抱着苛刻得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一次次进行调整、分析和测试,最终在春节放假的当天顺利完工。
代际传承是该创作室的四大职责之一。李波军表示,自己将不藏私己,把20多年积累的动力研发经验教训,悉数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共同提高。为此,他还与团队成员签订了带徒协议书,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等活动。
“创建工匠创作室是一个紧扣时代主题的开创性工作,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有信心带领我们的团队沉下心来,精益求精,努力工作,把我公司的动力产品推向新的高度,使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匠。”李波军说,2017年工匠创作室的任务目标已定,包括完成研发项目5项,形成新产品3只,实现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等等。
言谈中,李波军多次对永康这个第二故乡流露出了深深的感情。他表示,自己将在动力研发领域一直走下去,努力践行“百年锤炼、臻于完善”的永康工匠精神。
黄宽宏根雕艺术工匠创作室
有悟性不怕苦不浮躁
在沁人心脾的木质香味中,“鲤鱼”飞跃龙门、“金鸡”傲立枝头、“犀牛”趴卧休憩、“神鹿”翘首远方……参观黄宽宏的工匠创作室,仿佛在欣赏一部馨香四溢的艺术图文集,每一个字点都那么栩栩如生,令人称绝。
在创作室的一角,摆放着黄宽宏这些年来取得的荣誉证书,包括各种省级、全国级大奖,多得一时数不清,而且每一本都含金量十足。
年逾六旬的黄宽宏来自舟山二村,出身于木雕世家,家里三代都是木匠。“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木匠名师,我从小就在他们身边耳濡目染,对根雕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黄宽宏说,绝不能把做木定义为简单的手艺活。自己在学校时就喜爱作画,加上悟性不错,所以无形间就把绘画基础融合到了木匠工作中,最终转化成了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根雕艺术。
制作根雕十分辛苦,也很费时,不仅要有耐心,还得要有细心,更要有一双慧眼。据了解,要完成一件根雕作品,需经过选材、构思、打磨、抛光、配座、上漆等上十来道程序,其中最关键的是选材。
“创作根雕,贵在寻觅与观察,去发现那些人所未见的灵与形。原材料都是我自己到云贵、湖南等地找来的,很辛苦。但如果不这样,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黄宽宏说,为了寻觅一块好材料,常常出差外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据了解,黄宽宏获金奖的作品《天韵》的原材料,就是从张家界的深山老林中意外觅得的。
“像这个活佛济公的作品,整个身体采用的就是一整块木材,原材料就天生具有人的身体和脸部曲线,十分神似。”黄宽宏指着一件作品说,唯有不厌其烦地去细心观察,才能把这些常人看来平常的“朽木”变成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很多作品我都舍不得卖。因为每一件作品,对于我而言,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在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学习根雕技艺的好苗子。”黄宽宏真诚地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都能够了解根雕,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并积极加入到传承根雕艺术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