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芝英三冠龙

  □应建设

  正月闹元宵、迎龙灯,这一古老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千百年来,永康民间迎龙灯连绵不绝,发展到今天,各有所异,各有特色,其中芝英三冠龙尤为出名。

  芝英三冠龙,采用枫树木板二块,一块做龙头,一块做龙尾,每块长2.7米,宽30厘米、厚4厘米左右。花纹、图案、龙鳞等先用羊油画成后再涂上各色颜料,内插十六根蜡烛,再配上龙爪。龙角插上两面三角旗,上写“庆赏元宵”四个大字,整个龙头立刻活灵活现起来。桥灯板同样采用枫树板,每条桥灯板长2米,宽15厘米左右。通常整条龙灯最短也有160米,如果舞灯的人多,就更可观了。整条龙两三百米不等,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芝英三冠龙大气威武,与众不同,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据说三冠龙造型仿照公婆岩、太祖山、公山顶小祖山龙脉延伸走势,因其中一块天然岩石的形状如一个三冠的龙头,芝英世祖就按其形状绘成图,制成三冠龙头。此后,应氏子孙世代相传,用三冠龙迎龙灯,以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方兴旺。

  从明、清、民国至今,芝英是永康最大的集镇,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雅士众多,所以这里的元宵佳节特别热闹。

  农历腊月二十后,芝英各房头就开始策划正月糊龙头、迎龙灯。长子添丁、家境情况好的要负责糊龙头,其他生男丁的家庭每户负责迎十桥灯。方方面面安排好之后,再选定日子,请出龙头。届时要鸣锣开道,清香领路,六名大汉抬起龙头,按老灯路在整个芝英游绕一圈。

  灯节一到,芝英市基的戏台就开演“灯戏”。正月十三迎灯时首先由三常龙起灯,此时芝英各商号店铺都会叫伙计抬出早前准备好的火炮,放在市基燃放,放多少则视财力而定。更有甚者,用长鞭火炮捆绑数十步云梯,在盘龙庙路口等待龙灯到来一起燃放。有的商铺别有用心,制作一个需两人抬的大火炮,放于市基中央,招来诸多眼球之后,又将火炮挪来挪去,观众也跟在后面东奔西跑。到头来火炮却是假的,让人空欢喜一场,因场面喜庆热闹,观众也不会记在心上。

  正月十四夜迎寿龙,那不是一般人家能够迎的,必须是应姓,有名望,有地位,更要有经济实力,年龄七十以上。迎寿龙人家要向亲朋好友发出龙酒请帖。若他送来十张请帖,你就得去十个人助灯。同时,为防止龙头落地失了面子,迎寿龙人家还得提前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抬龙头。

  正月十五晚则是迎天房龙,由天房下属各小房头族孙参加。正月十六迎朱相公,正月十七最后一夜是迎文长星。总之从正月十三到十七,整个芝英人潮涌动,三乡四邻,拜年客,亲朋好友都要到芝英观灯看戏。正月里生意最忙的人,要数应济敦,因他做的麻酥远近闻名。凡有名望、有经济实力的人家都要出来分麻酥,每个迎龙灯的人分两个,所以有了迎灯为麻酥的讲法,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芝英一村至八村都迎龙灯,青年灯、妇女灯、小人灯、七线灯都有。我所在的芝英二村,巾帼不让须眉,跳灯、团灯样样内行。迎龙灯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迎则已,如开迎就要连续迎三年。所以,倘若你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都在芝英,那几乎每天上午到半夜都能听到爆竹声、欢呼声。

  时至今日,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迎龙灯风俗仍在年轻人当中传递着,正如诗所云:“火树银花放异彩,元宵佳节庆灯潮。台上八仙送喜庆,台下龙狮竞比高。人海如潮欢声起,爆竹连天冲云霄。共祝新年风雨顺,太平盛世乐逍遥。”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15 2017-02-08 永康日报2017-02-0800005;永康日报2017-02-0800008;永康日报2017-02-0800010 2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