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家居

文章导航

  花甲老人36道工序信手拈来

  百年老店的纸扎灯笼高高挂起

  临近春节,对联、剪纸、灯笼、中国结等居家装饰迎来热销。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往年热销的电灯笼被传统纸扎灯笼抢尽风头。不管是嫁娶喜事还是归屋上梁,带着浓浓传统文化的手工灯笼,不仅成为了一种实用的照明灯具,更成为气氛或精神的象征。

  应金良夫妇正在给纸扎灯笼贴字、描花。

  [□记者 田妙联 ]

  36道工序纯手工

  在城区许码头社区,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子,就能看见一个不起眼的招牌:许码头灯笼店。

  自进入9月份以来,店主应金良一家就忙得不亦乐乎。“这只是客人十二月初六归屋用的。”应金良提笔在灯笼上做了个记号,制作完的灯笼堆满了整个近30㎡的屋子。

  应金良今年61岁,从事纸扎灯笼有四十多年了。穿梭于华丰路灯笼市场,随风舞动的灯笼早已花样百出,但应金良却子承父愿,一家三代坚守传统工艺达百余年。

  “爷爷12岁师从绍兴师爷,回家后就开出了店,一开就是75年。”应金良的女儿应伶俐是许码头灯笼店的第三代传人,她告诉记者,别看灯笼小,这里头的学问大着呢,一只灯笼约有36道工序,每一道都是纯手工打造。

  跟这家店同岁的柜桌上摆着一叠木盒子,里面放着的是百家姓。这些姓都是手工雕刻出来的,事先用纸榫固定红纸,再一笔一划雕刻出字样;红纸请人手工晕染而成,并涂有牛皮胶,使它薄如翼,色泽鲜亮;灯底上的钢丝镀过铜,就连那枚插蜡烛的烛钉也是一锤一锤手工锻打24下才制成。

  与电子灯笼不同,纸扎灯笼外形上窄下宽,有点像老式石头蹲子。整只骨架用细薄的竹条来做,再糊上灯笼纸。图案描绘也分步骤,上围是红绿两道圈,下围三道圈,继而画上花卉、鸟鱼、姓式等。最后再用特制的桐油刷上几遍,晾干后才算大功告成。

  虽然应伶俐一家制作纸扎灯笼已是信手拈来,但她们每一道工序都不敢马虎:“一天只能做出10只精品纸扎灯笼。”

  包含喜庆受青睐

  26日,已过12时,但应金良一家人仍顾不上吃饭,忙着招呼寻上门的客人。一位姓施的顾客拎走了两只灯笼,看到灯笼上描绘的金鱼惟妙惟肖,忍不住说:“我结婚时用的就是纸扎灯笼,现在我孩子盖新家也用,明年外甥要在杭州定居,也要来这定,纸扎灯笼不仅精致,还很有传统气息。”

  据了解,我市乔迁、婚嫁等喜事习俗颇多,以上梁为例,需点燃灯笼里的蜡烛,挂到梁上三天才能收灯。老一辈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对纸扎灯笼情有独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包含的吉祥寓意,竹制骨架象征节节高,绘就的花草鸟鱼象征花开富贵、年年有鱼。除此,灯笼的正面要写上姓氏,背面写上“堂、郡、府、第”等与姓氏有关的典故,预示家丁兴旺。

  应金良介绍,纸扎灯笼多用于喜事,上梁灯笼一般写上紫微拱照,结婚灯笼因老字眼不写双喜而写桂子联芳。

  由于纸扎灯笼做工精致,有的一家四代只要碰到乔迁、婚嫁等喜事就上门求购,周边金华、东阳、武义等地人慕名前来订购的也不少,有的甚至带到海外,寄托思乡之情。


永康日报 家居 00016 2016-12-30 永康日报2016-12-3000006;永康日报2016-12-3000008;永康日报2016-12-3000007;永康日报2016-12-3000012;永康日报2016-12-3000013 2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