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千年故里 万缕乡愁
品味象珠系列之人文自然
“
从永康市区出发往北行驶,不到半小时的车程,象珠的青峰绿石便徐徐铺展在眼前。这个小镇山势平缓,河水丰沛,沿途尽是层峦叠嶂,入耳常常柳岸闻莺,好一方山水自然。
据传,古时,它不仅是仙居蟠滩古镇的盐贩进永康的商路,亦是永康居民步行至金华的孔道,更是能让永康西北部及义乌、金华局部地区上方岩进香的香客歇歇脚的好地方。依托在交通上的优势地位,旧时象珠镇酒肆、旅店发展,来往商客络绎不绝,放怀山水的旅客也接踵而至。它逐渐演变为永康与外界文化与经济交融的一个灿烂节点。如今历史沉淀为底蕴,此处山水即人情,象珠镇着手开始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于是它的风光、传说、遗存的古民居便成了珍贵的线索供后人追溯。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需要内在基础,象珠既有风情各异的特色村庄:椒坑村、峡源村、塘里坑村、木渠村……又有深厚古朴的老街:清渭老街、象珠老街,还有自然灵动的两大水库:三渡溪水库、黄坟水库。另外,集聚的古民居建筑群、生动形象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的人文故事更是不在话下。
现在就跟随记者的脚步,带您一同领略不一样的象珠印象。
尖山远眺千年事
天朗气清,从象珠老街朝东北方向望去,一眼就能捕捉到尖山。此山在镇域山水城村格局中自成一脉,不与其他山脉接壤,宛如一颗明珠。
正值深秋,山体苍翠之间点了几笔明黄,亦有疏疏朗朗的几株红枫,尖山便添了几分跳脱。在山脚即可看见山顶一座耸立的石塔,上山的路则是近期修建的石阶,盘旋蜿蜒。
镇里的工作人员吕宇勋说,那山颇具文化渊源,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公园,供市民休闲健身,我们便打算前去看看。爬到半山腰,伫立“狮象门”,我们遇到了村民张伟贤。他祖籍武义,来象珠定居已有37年,从事石刻,牌坊上“狮象门”这三字就出自他手。
张伟贤告诉记者,尖山曾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圣地,那时山上有座箭山寺,始建于梁代大同(535——545)年间,又名净慈寺,建筑占地千余平方米,有进山门、大佛殿、后殿及僧舍,是永康早期主要佛寺之一。
北宋年间,西山寺僧侣犯事,婺州官兵误将箭山寺当成西山寺抄没。此后多有小修,成为旅人过客暂歇之所。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乡绅捐资复建箭山寺,可惜后来也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圮。时序替换,几经兴废。如今,箭山寺在这一代象珠人手中再次翻新,继续诉说着一千多年来的故事。
继续拾阶而上,约半小时后登至山顶。这座海拔380余米的尖山并不算高,但周边地势平缓,登顶之后视野开阔,可以看到稻田里剩着金黄的麦茬,一幢幢整齐的住房排布其间,其他山脉匍匐在地上相互交错,美不胜收。
“看,那边就是山渡溪水库了。”同伴朝北一指,“山渡溪”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隐隐闪现,那就是我们的下一站。
最美驴行三渡溪
“三渡溪”是三名之地,既是河流名又是水库名也是村庄名。水库位于三渡溪中上游,是后渠坑、峡源坑、横坑三条溪的汇合处,与黄坟水库并称象珠两大“生命水源地”,孕育了大半象珠人。环库兼山,笔架山、八盘岩、火星山、十八绞错落有致,而三渡溪村的村民就生活在水库脚下。
沿路进村,能够见到三渡溪水库沿岸的山脊。山体临水,山势陡峻,三条山脊大连环,大自然在此处形成了一个整体,风光连绵不绝。因此,这里也被驴友誉为浙江最美徒步路线,亦称“绝色路线”。
一般驴友会选择从第一条笔架山脊开始,下到三渡溪水库边又上第二条山脊,下了第二条山脊到后渠村,接着又上第三条山脊。一路有山花滕草,郁郁葱葱的灌木绿林相伴,攀爬在绝壁险峻的岩崖之间,欣赏着湖光山色,奇峰秀谷,不但惊险刺激,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碧水连波间,我们在岸边看见对面山头正有人排着队列往上攀援,不远处的山谷中还陆续传来队员们的呼喊声,心情也随之荡漾。
三渡溪作为象珠三条河流主干道之一,位于最东边,与之相邻的便是塘里坑溪。而塘里坑溪最有名的,莫过于那棵矗立了800多年的古樟。
塘里山坑古樟娘
樟显长寿,树荫后人。从三渡溪水库往西南行驶,约摸十分钟车程便是塘里坑村。在村口,我们远远就看到了那株据称永康最古老的古樟树,树前溪水潺潺,背后群山似帐。
樟树是长寿的象征,这株古樟更是抵御岁月侵蚀的代表。历经800多年,它依然枝繁叶茂,要四五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围拢。树脚放着一排铁质的烛台,历代村民就是在这里拜认这棵古树为“樟树娘”。地上积存的烛油,树身厚厚的青苔,无尽向上伸展的枝丫,都散发着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
当地人称,每当有孩子出世,父母便要择个初一或十五的吉祥日子,一大早给孩子盖上方巾,胸口衣服内藏一张红纸文书,来到樟树娘下。父亲从毛花篮中拿出香火、酒肉等祭祀用品,一一摆齐;母亲抱着孩子在小庙牌位前磕头跪拜,祈求保佑孩子平平安安,顺利长大。三拜后,父亲将酒洒在樟树根前,喊一声“敬饮庇佑”,在牌位上方压上红纸、柏枝为孩子“挂名”。
我们一边听着当地老乡介绍这些风俗,一边感受着溪边氤氲而起的水气,宛如置身仙境。
清渭老街六百米
去象珠,“清渭老街”是必去的一站。北枕象珠尖山,东抱龙山,起于下街殿,全长600米,著名的清渭老街在此沿建。整个老街以中杠桥为中心,逐步向两边发展,各式店面沿街而建。
据清渭《马氏宗谱》记载,清渭街成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1200年的盛唐时期。明朝时,清渭街逐渐设市经营,从前人们叫“露水市”,两旁商摊林立,酒肉店、南货店、理发店、饮食店应有尽有;竹木市场、柴炭市场、小猪市场、生姜市场、粮食市场等几个市场特别繁荣。
早期,赶集的仅清溪附近一带农村民众,每逢农历二、七集市,早上七八点开市,十点左右即散市。后来,市场扩大,来此赶集的人扩大到唐先镇的大后周边诸村、象珠附近村庄、东城街道长田片诸村、芝英街道原雅湖、溪岸片的诸村,市日时间延到下午五至六点才散市。
现在,走在老街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明代的应树堂中药店、各姓氏的祠堂、打铁店、马金希染布店等各种老牌手艺店。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建筑风貌、平面布局保持原有风格,整体街道保存较为完整。象珠老街自北至南走向,全长600米,北自奇一公祠始,南至奇三公祠止。从水阁塘至下街殿亭共有店铺百余间,目前多数尚还保持现状。
象珠镇建筑肌理保存较为完好,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大量历史建筑在象珠老街沿街呈现组团式布局。象珠镇镇域内也保存有许多建筑结构完整、装饰精美的民居、祠堂等,在永康乃至金华地区有典型代表性。
尖山
塘里坑
烈妇亭
三渡溪
古街雪景
清渭老街
宝带桥
站在尖山山顶俯瞰象珠风光。
□记者 王导 俞夏冰 杨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