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芝英历史文化

文章导航

  在芝英,我与达夫先生说……

  □应忠良

  如今,我正与您踏步于古镇的老街上。一堵堵斑驳的马头墙,迎霞而立都该有数百个春秋了。暖阳之下,投射出的一个个影子,便似一声声的叹息。石板铺就的一条条街巷,底下便是一道道涓涓流淌的水甽,像是一支支的血脉,串起一方方的池塘。

  芝英不光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更也是一座五金商贸重镇。“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这是芝英人的俗语。人多田少的芝英人,勤劳、吃苦、智慧,素有从事金属冶炼和五金手工业的传统,且世代相传。

  芝英后街(现称古麓街)

  “方岩在永康县东北五十里,自金华到永康的百余里有公共汽车可坐,从永康至方岩就非坐轿或步行不可。……十五里过金(荆)山村,又十五里到芝英是一大镇,居民约有千户,多应姓者。停轿少息,雨愈下愈大了,…… 再行十余里,两旁就有起山来了,峰岩奇特,老树纵横,在微雨里望去,形状不一,轿夫一一指示说‘这是公婆岩、那是老虎岩,……老鼠梯’等等,说了一大串,又数里,就到了岩下街,已经是方岩的脚下了。”

  达夫先生,您知道么?当我年少,读到您《方岩纪静》一文,我真正是抑不住的激动,激动得有些晕眩,盖因我正是永康芝英生人,应姓。公婆岩则如大地之母,喝了她的泉乳长大。它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壑深崖险,修竹茂林。少年之时,身为牧童的我,放牛之余,常在上面采果子,掏鸟蛋,钻洞窟,玩游戏。立于山顶处,川流沃野,阡陌村落,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您之写及我的家乡,便如世人由伯乐而知千里马。由此,正膜拜于您、沉迷于您所营造的郁郁之境的我,便又新生出一种莫名的荣耀与由衷的感激!所憾者先生所写芝英、公婆岩几句带过,过于简略。想必先生俗务芜杂、旅途劳顿,放怀山水,总有疏漏处。要怪也该怪那轿夫知识的贫乏,识见的浅薄,没能为您细细的解说与提示!

  先生曾经说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今秋也好,迟桂花开,红柿高悬,一如您八十余年前游历方岩的季节。南国一年的深秋终已降临之际,有永康章姓官员,以其诗人身份邀集一帮文友,“重走郁达夫之路”,沿着您当年所走的路径,寻踪觅迹,第一站便是如今被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芝英。久居天国,寂寞如您,倒不如与我们一道,再度行游踏访,也好让我就我的故乡芝英为您一一道来。

  天凉好个秋,山色苍茫,大地也已黄熟了。岁月飞逝,人心不古,天也比不得过去的蓝。但论出行的快捷、便利,也着实让您惊叹。这不,从永康城里到芝英,再不用坐那轿子,四轮轻转,转瞬便到。交通的长进确乎大大拉长了您我人生的跨度。

  “十里云山环胜境,几重烟树锁应城。”古人选址造城建镇,不外风水、形胜四字。古镇芝英诚如诗中描绘,群山层绕,川野平衍,左昂右伏。石翁(公婆岩)、峰岘等诸峰列嶂于前,古娄、骑龙等低丘绵亘于后。山衬水美,水映山辉。镇旁一弯流水,有似缥带,古名武陵溪,今称灵溪。溪上有九桥,曰鹤鸣、曰望杏、曰鸿羽、曰镇龙、曰回灵……一条建自唐宋之前的古驿道穿镇而过,蜿蜒伸向南面的群山。峰岘钟灵,古娄积翠、方塘夜月,紫霄起鹤、石翁朝阳、龙阜腾云、灵潭卧龙、宝山献秀、灵溪春涨、松岭涛声,此乃旧时芝英十景。“绮霞重叠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不得,好同刘阮灌芝畦”。由此可见芝英当年的繁胜。古诗言情状物,应氏外孙、千百年来被供奉于方岩的北宋名臣胡则,在吟咏这首诗时,想必有其夸张浪漫的成分,依旧难掩的是他对这方土地的喜爱。同治皇帝在颁赐一品朝官应宝时祖父的诰命中则赞美芝英是“双龙钟秀垂梓里”“孤鹤鸣高耽桃源之胜境”。我不知,能吟善咏如您,要是在芝英多驻留些时光,多些了解,该又吟咏出何等绝妙的篇章来。

  如今,我正与您踏步于古镇的老街上。一堵堵斑驳的马头墙,迎霞而立都该有数百个春秋了。暖阳之下,投射出的一个个影子,便似一声声的叹息。石板铺就的一条条街巷,底下便是一道道涓涓流淌的水甽,像是一支支的血脉,串起一方方的池塘。妇女在此浆衣、淘米、洗菜,夏日里更是玩童嬉水的天堂。芝英与您家乡富阳的龙门古镇有些相类,均是古代名人之后聚族而居的福地。芝英古称官田,公元325年,质数弘雅、通经守制、博识多闻的儒将应詹,受命于晋明帝,以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镇南大将军之威名,携子应玄,南下履职。他平乱建功,屯兵垦田,而后留家永康大田里(古芝英)。驸马应玄因功得皇帝恩赐,世禄封地于此,遂为官田应氏。自此,官田应氏父而子,子而孙,孙又子,继继绳绳,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了江南大族,并陆续析居各地。明永乐年间,因有灵芝产于祖墓之祥,遂改名芝英。芝英是南方应氏的发祥地,应詹公则被尊为南方应氏始祖,屈指算来已然经历1690多个春秋的易序更迭了。

  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给芝英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遗存。在核心区,迄今尚存古宅数千间,较大规模的院落六十余座。有仕濂公祠等省级文保单位三处,市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八十余处。当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当属始建于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的紫霄道观了。这是一座儒释道兼修的道观,同时供奉三教的神灵。除此,西厢外侧还建有文昌殿、关公殿、胡公殿。如此,八方的善男信女在这里便可以多头膜拜、进香下注,祈求各位神灵的保佑与庇护,效率奇高,估计成效也是不错。所以历史上紫霄道观一直兴盛不衰,直至无神论成为了官方的终极语调。不仅如此,紫霄观还是一处教育胜地,别称紫霄书斋和紫霄道院,藏书宏富。宋代名臣胡则即胡公大帝,南宋状元、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均曾先后在此研学悟道,并分别写下《紫霄观》和《青玉案》等名篇佳构。迄今,由陈亮撰写的《紫霄观重建碑记》古石碑,仍与破败的建筑以及一口古井,一道立在原地默默地厮守,便似痴痴地不合时宜地守候着故人的归来。门前这条古道和建于宋代的灵溪桥,正是当年您从芝英去到方岩的必经之路。想必轿夫未有提示,于是您便与之擦肩而过了。

  历史上,芝英应氏尊儒重教,文风鼎炽,诗礼传家。除了私塾家教和上述的紫霄道院。明代应奎公始建方塘书阁,应屏山公创建善林书屋。清代应孟义公建洞灵书院,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鼎和建有培风书院。此外还有培养武生的武书院。晚清民国,则有修齐初级小学、培英小学堂和应祖锡父女创办的毓秀女校等等。先生您民国二十二年深秋,途经芝英,该有听到过从这些学校的高墙内飘出的朗朗读书声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芝英先人、明代的仕濂公及其后裔,自明正德十四年(1449年)耗费巨资,由应氏独任,多次重建和修缮古时永康最高学府文庙学宫,缵承勿替,历时达440余年之久。朝廷意欲奖赏应氏义行,唯应氏后裔只求岁试科试永远增加永康文武生员名额。由此,清代永康招录名额从原来的岁科文科20名、武生12名,提高到文科25名、武生17名。兵部侍郎、浙江巡抚兼两浙盐政马新贻,在其所撰的《永康县学碑记》中有云:“应氏子孙又能成先人之志,以无废数百年之盛举,则其尤贤者矣!”

  旧时,祠堂是一姓宗族祭祖敬宗、议决大事、扬善惩恶、调解纠纷、兴学奖学、扶贫济困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历史上的芝英应氏有着十分严格完备的宗族自强自治体系。应氏家规二十条,开篇便是“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在我们家乡永康,民间有句俗语:“芝英大、祠堂多。”据统计,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历史上有应氏一姓大祠、房头支祠、家祠近百座,匾额四百多块,迄今留存的尚有六十余座。实乃世所罕见的古祠堂群落。我小学的教室便是一座祠宇。到了中学,一个校园内竟有三座祠堂,从朗朗读书到雨天的室内音体活动、全校集会,以至学生宿舍和学校食堂,一概承蒙祖德的荫庇。祠堂里醒目地涂着领袖语录和革命口号。在梁柱的高处,则古代捷报的字迹仍是依稀可辨,让人偶或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达夫先生,刚刚路过的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大夫第。眼下左侧建筑则是小宗祠堂,紧挨着的是别地少见,专门为女姓而建的婆婆厅。小宗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用于祭祀祯、祥、良、恭、荣五代先祖,每岁的春分、清明、秋分三祭。民国年间这里曾是芝英镇公所的所在。一时间,各路官员、豪族士绅,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到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末,龙虎相争,这里不免也是刀光剑影,血贱方塘。天下底定,这里被移作储粮的仓库,每于夜晚宁静得让人心怯。每个老人浑身都是故事,其实每一座的老建筑,何尝不是阅尽炎凉、沧桑。只要你诚心聆听,它可以随时为你开口说话。

  “芝英基始积有厚德,族望大,夙重学校,以儒书显于时”,故人文蔚起,才人累出。据明清应氏宗谱《登进录》记载,仅明清两朝,出的进士、举人、贡生、庠生以及各类官吏就达1000余人。择而述之,明代有武昌府儒学教授,由赐进士及第、荣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费宏赠匾,人称“两广文衡”的应奎。有征讨叛王朱宸濠父子,功绩卓著,朝廷赐建“懋勋坊”,王阳明亲书匾额“王国懋勋”的应恩。有明正德进士,后创建丽泽祠于寿山,主持五峰书院,痴心讲学的应典。高中嘉靖二年癸未科进士的应廷育,更全然一名学者型官员。他致仕还乡后闭门守静,孜孜述作40年。著书《刑部志》《读律管窥》《中庸本义》《周易经解》《经济要略》《卮言录》《金华先民传》等十九种之多。其中多部被收录于《明史》《四库全书》。至清代则有“芝英应祖锡,做官做外国”的外交家应祖锡。有直隶知州、《永康县志》主编应曙霞。有同治甲戌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宪大夫的应振绪。有“永康应贻诰,做官做倒灶”的民国首任永康县长应贻诰……

  且慢,达夫先生,眼前这座义庄,不妨进去一睹。这义庄的创建者应宝时,字敏斋,乃道光年间举人。为报国济世,他潜心外语,热心洋务,办事干练。同治十年授命协助李鸿章帮办、日本通商事务。他曾上书朝廷:“以日人久踞番社,日难保不与我争台郡(台湾)”。建议趁其内乱之际,发动讨伐,以免后患。以今观昔,实属先见之明。同治四年,宝时公官至江苏苏松太道,职位相当于如今上海市的最高首长。其时正值洪杨之乱,他在上海设立会防局,督练团勇,筹措军晌军粮以及运输船只,鼎力协助亦师亦友的曾国藩、李鸿章奠定大局。他在上海任内,创建龙门书院,开办外语学校——广方言馆,撰修《上海县志》,疏浚水道,建办普育善堂,泽被穷黎老幼。同治九年迁升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由于政绩卓著,朝廷六次传旨嘉奖。覃恩一品封典,诰授荣禄大夫。卒后钦赠内阁学士衔,在上海设专祠祭祀。喏!眼前这两块匾额可都是当年原物,上载李鸿章上书朝廷建祠,春秋两祭的奏章和皇帝谕祭的祭文。

  宝时公异乡为官,不忘乡梓。为了造福、方便永康莘莘学子,他在永康县城、府治金华和省会杭州分别建有考寓,为家乡考生提供食宿方便。1873年,他又轻财尚义,捐输良田2000余亩,在家乡芝英设立义庄,对孤寡鳏独实行慈善供养,每月发放廿两秤稻谷20斤。这便是义庄的由来。

  达夫先生,我的父辈年幼失怙,吃过义庄谷,蒙受过宝时公的恩典。这是我小时候父亲多次与我说起的。出于感恩,也为了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这些年我从查阅家谱开始,在国内、境外,联络、走访了不少宝时公的后人,访谈记录、收集轶事。也曾多次前往上海图书馆、档案馆查寻、复制相关史料。一本记录宝时公家族记忆的《百年沉浮》正在编撰中,行将印行,届时定当奉寄于您。以我愚见,尽管宝时公难称伟大,起码他是一位曾经有功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是一位大善人,值得我们后人的记念。我还想告诉您的是,应宝时还是一名词人和书法家。斋堂“射雕山馆”,有《射雕词》四卷遗世。先生如果早生数十年,说不准您们还能相互唱和成为文友。宝时公晚年得子,其第五子应德闳于民国初年出任江苏省民政长亦即省长。任内发生举世震惊的宋教仁被刺案。因秉公办案,揭露真相,遂遭袁世凯忌恨,罢官归隐。上海的朱应鹏,这位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重要人物和晨光美术会的组织者,您多少应该听说过吧,说不准您们还有所交往。只不过对于文学、艺术的立场、理念,他与鲁迅先生等人颇多差异,并有过一些交锋。其实朱应鹏,实乃应德闳的长子。因其外祖父、杭州晚清重臣朱智没有子嗣,故过继与他,改了朱姓。可叹的是朱应鹏的生命延续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乱世之中,迭遭侮辱,最后悬梁,自我了断。这样想来,的确祸福相依,长寿也未必就是好事!您说呢?

  芝英不光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更也是一座五金商贸重镇。“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这是芝英人的俗语。人多田少的芝英人,勤劳、吃苦、智慧,素有从事金属冶炼和五金手工业的传统,且世代相传。早在明代,著名乡贤应奎公在描述当时芝英兴旺景象之时,用十六字予以概括,即“富联第宅,士累科名,仕隐耕读,工技竭作”。说明芝英应氏族人为仕、为士、为商、为农、为工,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其中“工技竭作”,就是说芝英百工技艺多而全,专而精。这些手工工艺主要有铜器、锡器、金银器的制作,木杆秤、铁锅的制造等等。其中应业根的锡雕制作工艺,前些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康乡贤、我的好友卢敦基先生等编撰的《永康手艺人口述史》,相当一部分便采写自芝英。芝英是永康五金产业的发祥地、集散地。明正德《永康县志》记载:芝英“集市之日,肩贩云集,较他市为盛”。早在明代中叶,芝英便已形成了相当庞大的包括五金、禽畜、农副产品等等在内的专业市场体系。数百年来,农历逢三逢八开市。开市之日,来自周边乡村,包括邻县的百姓,摩肩接踵涌向芝英,熙熙攘攘,十分的繁胜。民国年间,芝英位列浙江八大重镇之一。

  先生好酒,喜好美食,如此,来芝英最好不过。芝英先人心灵手巧、好客,创制了小麦饼、肉麦饼、豆腐丸、豆腐脑、小包子等诸多美味的传统名点小吃。达夫先生,不知您当年在芝英歇息之时,有否一饱口福。在我小时候,豆腐脑三分钱一碗,小包子二分钱一个……美味如同价格一样让我记忆深刻。如今的价格,自然是比原先贵了好多倍。可想清楚了,那只是一种外在的计价方式,或者说一种符号而已。小吃及其味道其实与以往并无二致!刚才热情好客的尚道公后人,将芝英各种风味小吃一一端将上来。见多识广的文友们,品尝过后纷纷赞不绝口,可见所言不虚,非我王婆卖瓜,自擂自夸。

  口干舌燥。达夫先生,想必您也有些困乏了,有关芝英的话题实在太多,今日暂且聊到这里吧。最后,所要相告的是,在您1933年秋路过芝英,游历方岩之后不数年,东瀛撮尔小国一班强盗,犯我中华。大兵压境之下,1938年,当时以黄绍竑先生为主席的浙江省政府,便避难搬迁来了方岩办公,前后达四年之久。许多的机关、学校、工厂均在周边一带落脚。浙江省赈济会难民染织总厂便设在了芝英。紫霄观以及14所祠堂便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了一座座的工场。从这些芝英祠堂里生产出来的大量布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的前线。其时,芝英也演绎出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抗日救亡故事。应当说这也是芝英百姓对于国家民族的又一种贡献!我知道,其时您已去了南洋,正陷入人生的另一个低谷。离您生命的幻灭——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捕杀,已然去日无多。

  今时明月照古人。流光易逝,逝者如斯,唯石翁山公婆,依旧含情脉脉、默默相守。头顶的也还是当年的那一轮皓月。下一回该与您聊聊这抬首可见的公婆岩了。以后,如您有闲,我们也不妨聊聊您当年在上海紧追王映霞小姐之时,邀“情敌”章克标先生喝夜酒的故事。章克标老先生与我算得上忘年之交,这是在他百岁之龄亲口与我述说的。当然,此为外话,悉听尊便,不必勉强。余生也晚,有叨扰与礼数不周之处,还望海涵。顺颂安祺!天国喜乐!

  2016.10.22于杭州和静轩

  应忠良:笔名梦柯。1961年出生于永康芝英亳塘。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经济系。曾任职省、市政府,现任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院长、浙大校友会副会长、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中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好文史、喜收藏,爱好写作。已出版作品有:《忠昭日月》《孝行天下》《礼仪家国》《义薄云天》《信达四海》《原绘启蒙图说》,散文集《人间有味》《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断》以及巜看见传承》(与人合著)。

  公婆岩远眺

  回灵桥

  芝英古镇鸟瞰

  方塘书阁

  芝英大宗义庄

  应祖锡故居赏景楼

  思文公祠

  天成公祠

  应尚道故居

  小宗祠堂

  芝英老街

  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永康日报社主办 总第8期

  刊名题字 应忠良


永康日报 芝英历史文化 00004 2016-11-13 永康日报2016-11-1300007;永康日报2016-11-1300008;永康日报2016-11-1300006;永康日报2016-11-1300012;永康日报2016-11-1300024;永康日报2016-11-1300033;永康日报2016-11-1300010;永康日报2016-11-1300016;永康日报2016-11-1300020;永康日报2016-11-1300026;永康日报2016-11-1300030;永康日报2016-11-1300011;永康日报2016-11-1300015;永康日报2016-11-1300018;永康日报2016-11-1300021;永康日报2016-11-1300025;永康日报2016-11-1300029;永康日报2016-11-1300009;永康日报2016-11-1300013;永康日报2016-11-1300014;永康日报2016-11-1300017;永康日报2016-11-1300019;永康日报2016-11-1300022;永康日报2016-11-1300023;永康日报2016-11-1300027;永康日报2016-11-1300028;永康日报2016-11-1300031;永康日报2016-11-1300032;永康日报2016-11-1300038;永康日报2016-11-1300035;永康日报2016-11-1300037;永康日报2016-11-1300034;永康日报2016-11-1300036 2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