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与大医院“联姻”方便患者看专家号 “下沉”基层卫生院提供优质服务

  市中医院“上联、下沉” 让患者有更多“获得感”

  市中医院加入“省中医联体”

  省中医药学会专家在市中医院义诊

  优培对象拜师仪式

  “下沉”专家(左)为病人针灸

  每次专家“下沉”,场面总是火爆

  市中医院外科下乡义诊

  与省中医药学会共建

  每月都有名中医“下沉”服务

  市中医院的老朋友可能都知道,每个月,省中医药学会都有2-4位名中医在该院名中医工作室坐诊,其中不乏盛增秀、施维群、李亚妤、宣丽华、章勤等名中医。

  市中医院与省中医药学会的缘分,还得从去年4月说起。去年4月22日,市中医院与省中医药学会签约成为共建单位,同时,省中医药学会名中医工作室落户市中医院。从去年5月开始,双方合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3年内,省中医药学会每月都要派2-4位名中医到市中医院坐诊,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市民身边,缓解看病难、挂专家号更难的问题,同时这些名中医还以“师带徒”的方式向市中医院医生传授中医学术经验,提升市中医院的医疗水平。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省中医药学会以其优质医疗服务赢得了口碑,有些专家还成了患者的“老熟人”。

  除日常坐诊外,省中医药学会已3次不定期组织5-10人的专家团亲临市中医院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场面总是火爆。市民普遍反映:“有时想去省城看病,来回麻烦不说,还不一定能挂上专家号。这种‘大腕’云集的义诊活动大大方便了老百姓,既省钱又省时间。”

  本月17日,市中医院正式开膏了。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朱杭溢说:“每到膏方节,总有不少市民希望能够找到省级名中医开膏。与省中医药学会共建后,学会在中医特色治疗如冬病夏治、膏方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以膏方为例,从11月初起,省中医药学会多位名中医将轮流到院坐诊,为广大市民量身定制个性化膏方。”

  对于市民来说,名中医“下沉”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科室、对于医生而言,专家“下沉”的好处也不少。每个月,省中医药学会都会开展中医知识讲座,为市中医院的临床实践打开新思路,提供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省中医药学会还开设了“中医经典班”,意在传授中医经典知识,目前该班已进入报名阶段,年内就会开班。此外,省中医药学会还计划于明年开设面向全市的“西学中学习班”。

  市中医院院长吕章春说:“市中医院将省中医药学会有限的‘下沉’资源与同道共享,是希望有需要的医院、医生都可以通过学习班提高整体医疗理念、医疗水平,助推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为进一步开展医疗技术合作,今年,市中医院确定吴天安、胡黎清、贾冰亚、王莺燕、吕伟胜、陈静、应声闻、应慧群8位医疗技术骨干为优培对象,由省中医药学会组建省名中医和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为主的专家队伍,通过跟师学习、网络教学、名医授课相结合的“中医带徒”模式,开展为期1年的带教活动。5月14日,双方举行优培对象拜师仪式。

  据了解,此次学习突出了“互联网+”特点,首先,8位学员进行为期2-3个月的省城医院跟师学习;其次,学员要通过网络平台导入临床医案,由指导老师进行医案点评,开出建议处方;再次,指导老师通过网络授课或现场授课的形式为学员上课;最后,带教期满,学员还要提交1篇具有创新观点和一定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的结业论文,合格后由省中医药学会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中医师贾冰亚已完成跟师学习,她说:“我的指导老师是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汤军,上级医院患者多、病种多,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仔细研究老师是如何看病、如何开方、如何与患者沟通,对‘辩证论治’很有启发。此外,我还可以为患者‘牵桥搭线’,联系老师进行远程会诊,为患者提供方便。”

  加入“省中医联体”

  重点加强多个特色学科建设

  与省中医药学会的合作,为中医院破解市民“不愿”在基层看病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去年9月,我省成立了首个覆盖全省范围的“浙江省中医院医疗联合体”(简称“省中医联体”)。那之后,市中医院一直积极“上联”省中医院,希望能让市民享受到“省中医联体”的优质医疗服务。今年3月17日,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正式签约授牌组成“省中医联体”,成为我市唯一一家成员单位。

  加入“省中医联体”后,省中医院对市中医院的几个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帮扶,骨伤科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9月,省中医院刘福存博士作为市中医院骨伤科的学科带头人常驻科室;今年9月-明年2月,省中医院陈杰博士“接棒”常驻科室。查房、带教、门诊、手术、讲座……“下沉”到市中医院骨伤科,两位专家通过这些活动,使科室从临床治疗到科室管理都更加规范化,提高手术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专家“下沉”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市中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池一阳说:“刘主任是关节病及关节置换手术方面的专家,他带来了许多前沿知识,打开了年轻医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植入了‘快速康复’的理念。”

  什么是快速康复?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吕伟胜介绍,快速康复即以减轻患者病痛,加快康复为目的,术前术后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这对大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省中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陈贵平则是市中医院外科的“常客”。每周四、周五,他都会到科室坐诊。从3月至今,在市中医院外科呆了8个月,陈贵平已然把市中医院外科当作“自己家”,谈起科室,他说:“基层医院也有许多疑难杂症,前段时间科室为一位89岁的患者成功进行了腹腔镜根治手术,即便是在省级医院,为高龄患者进行手术也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基层医院的诊疗技术也值得信赖。”

  周四上午的专家门诊结束后,陈贵平会利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查房、带教、手术。 有时他会带来“博士沙龙”传经送宝,有时他会邀请市中医院外科的年轻医生到省中医院参加学习班,他希望通过这样具有实质内容的“上联、下沉”,带动市中医院外科医生的迅速成长。

  市中医院外科年轻医生陈方军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专家“下沉”的积极成果:“陈主任带来了许多我们平时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新内容,打开了年轻医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我们,查房时遇到疑难病例,会讲解给我们听,有时还会出题考我们,帮助我们巩固基础知识。”

  除了两个代表科室外,省中医院肾病科专家每月第一个星期周日“下沉”市中医院肾病科;省中医院呼吸科专家每隔一周周六“下沉”市中医院内二科;省中医院针灸科专家每周1次“下沉”市中医院针灸科;省中医院乳腺外科每隔一周“下沉”市中医院外科。此外,浙一医院专家每周六还会“下沉”市中医院B超室进行疑难病例超声检查等帮扶。

  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结为“医联体”后,还建立了“医联体”内救治中心、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远程会诊中心。对于确有需要的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疗、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减轻负担的原则,走绿色通道进行双方转诊;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疑难杂症患者,双方通过远程会诊或上门会诊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市中医院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市卫计局提出的“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要求,安排肾病科、皮肤科、针灸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共计11位医生到省中医院进修学习,提升医疗能力,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学科建设。

  杭州市一医专家每周五“下沉”

  满足妇科患者需求

  每周五,杭州市一医专家“下沉”,是市中医院妇科的“固定项目”。该科主任吴筱花介绍,杭州市一医妇科三位主任医师孙丽萍、俞琳、卓新是相对固定的“下沉”专家,他们以查房、带教、坐诊、手术、授课等形式对科室进行帮扶。

  “出于对省城医院或省级专家的信任感,市民趋向于挂专家号,每周五的专家门诊及手术时间,基本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吴筱花说,“跟着专家一起门诊、一起查房、一起手术,对于科室医生而言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西医结合是市中医院妇科的一大特色。除省中医药学会专家“下沉”外,该科医生还人人参加了为期3年的“西学中”学习班,从医生做起,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科室。

  从10月开始,市中医院妇科将安排4-5位医生连续到杭州市一医进修。此前,该科医生已分批轮番前往杭州市中医院、省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进修。如该科医生潘莲香师从享有“送子观音”美誉的名中医傅萍教授,该科医生应慧群、夏承芳师从名老中医马大正等。学有所成,他们带回了上级医院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如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穴位敷贴等用于实践,受到了患者好评。

  据了解,目前市中医院已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一医院签署远程会诊协议。患者到院后,医生将患者的情况传至对方,双方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为患者剖析病理、解决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送越来越稳定和快捷,远程会诊等就诊形式越来越常态化。我院一年通过远程会诊可解决80-100例疑难病例,确需转诊的,杭州市一医、浙一医院会提供床位安排转诊。”市中医院医教科科长潘威进说:“虽然远程会诊需要一定的花费,但不用专程去杭州了,省了路费,省了时间,大多数患者都认为很划算。”

  中西医联合“下沉”优势明显

  满足皮肤科患者看病需求

  浙一医院、浙二医院、省中医院3家医院的专家轮流,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六“下沉”市中医院皮肤科是多年来的惯例了。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曹毅,浙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方德仁,浙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吕中法,浙二医院主任医师蔡绥勍……这些“一号难求”的专家号,都在市中医院皮肤科预留了名额。

  专家“下沉”后,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吕嫔果最直接的感受是:“专家‘下沉’,患者在基层就可以享受到省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避免了长途奔波去省级医院就诊,省时、省力、省钱。还有些患者到杭州就诊后,了解到专家会定时在市中医院坐诊,复查时直接到市中医院就诊就可以了。”

  吕嫔果还说:“中西医专家联合‘下沉’还有助于‘互补’,例如有的患者可能觉得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想要试试中医疗法,那么患者可以等到省中医院专家‘下沉’时再找名中医诊治。”

  对于科室而言,专家“下沉”为科室带来了新技术、新项目、新理念的同时,医生可以通过抄方等跟师学习方式,了解专家的诊断思路、用药安排等,有助于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提升诊疗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除让专家“下沉”外,市中医院皮肤科还派遣医生前往省中医院等医院学习进修。该科医生蔡韬去年到省中医院进修了3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但他收获颇多:“省中医院皮肤科中医诊疗运用更广、方法更多,进修后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科室的中医药特色,以更好的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医联体”下沉镇街区卫生院

  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省城优质资源“下沉”让医院、科室和市民受益的同时,市中医院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让该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到镇街区卫生院,让更多患者享受中医院的优质服务。

  自2014年开始,市中医院与市骨科医院、市三院组成“医联体”,“下沉”西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先镇卫生院、龙山镇卫生院、前仓镇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

  在市中医院医教科,记者看到了该院今年上半年的对口支援安排表,表中时间、受援单位、支援单位派出人员等均有详细记录,涉及坐诊、放射、院感、护理、药事、病历、检验等多个环节。潘威进介绍,每半年,“医联体”都要“下沉”各卫生院进行质控指导,如根据放射图像质量、放射报告情况进行放射专业指导,提高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操作规范度。

  此外,“医联体”还会“下沉”各卫生院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坐诊、查房、演练培训、义诊等活动。市中医院每周五都会安排中医内科医生到前仓镇卫生院坐诊,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安排到市中医院就诊。这些“下沉”活动的开展,直接让患者受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连接,提高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让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在“医联体”“下沉”的基础上,市中医院还积极发挥该院中医特色优势,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推广拔罐、耳穴埋线等中医适宜技术。此外,市中医院还选派医生分头到各卫生院面对面培训,普及中医疗法及理念。截至目前,累计开展23次培训,286人次受益,不少基层医生掌握技术后在平时工作中应用,最终服务于患者,深受基层患者好评。

  吕章春表示,市中医院全力做好“上联”文章,是因为专家“下沉”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医院可以充分学习上级医院的先进医疗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和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此外,该院还积极发挥其在我市中医药事业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积极“下沉”服务于基层患者,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水平,共同为永康市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自2013年开始,市中医院积极响应市卫计局发出的“上联、下沉”号召,深入开展了“上联、下沉”活动。该院与省中医药学会、省中医院、浙一医院、浙二医院、杭州市一医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引进省城医院名医,发挥名医的“传、帮、带”作用,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毫无疑问,“上联”使市中医院逐渐建立起与省城大医院的对口支援机制,在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医生成长、方便患者就医等方面有显著成效,产生了“一棋多赢”的效果。

  “上联”的同时,市中医院沿袭过往的“下沉”传统,通过下乡坐诊义诊、科室结对等方式,为镇街区卫生院、偏远地区的患者送去优质医疗服务。此外,市中医院还充分发挥自身中医特色优势,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极大地发挥了中医药在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记者 李梦楚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

  “永康市中医院”

  微信公众号


永康日报 特别报道 00004 2016-10-25 永康日报2016-10-2500007;永康日报2016-10-2500009;永康日报2016-10-2500011;永康日报2016-10-2500012;永康日报2016-10-2500013;永康日报2016-10-2500010;永康日报2016-10-2500008;永康日报2016-10-2500015;永康日报2016-10-2500014;永康日报2016-10-2500018;永康日报2016-10-2500016;永康日报2016-10-2500017;永康日报2016-10-2500006 2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