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芝英灵溪古石桥寻踪
□通讯员 胡跃中 记者 程卡
灵溪是一条贯穿芝英的小溪,古时又称武陵溪、桃花溪。胡则在《紫霄观》中写道:“绮霞重叠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陈亮在《青玉案》中也提到过灵溪:“武陵溪上桃花路,见征骑、匆匆去,嘶入斜阳芳草渡。”
灵溪从芝英八村环镇南路1号开始,蜿蜒流向西北方向,再从芝英二村灵溪路2号急转西下,流至芝英三村后城。在这段不到2000余米的流域内,曾经架设了9座石头桥。
芝英应氏宗谱编委会副主编应岩山介绍:“从上游到下游排序,这九座桥分别为灵溪桥、鹤鸣桥、正兴桥、小济桥、回灵桥、崇兴桥、望杏桥、鸿羽桥、镇龙桥。”由于种种原因,灵溪上的这9座石头桥4座不复存在了,只留下回灵桥、灵溪桥、小济桥、鸿羽桥和镇龙桥。
乡贤应仕濂热心公益事业,出资建造回灵桥
回灵桥是芝英通往下蔡村、寮前村方向的交通要道,坐落在芝英古麓街44号(大宗祠堂、芝英二村村委会)门前,是一座半圆型单孔拱桥,南北走向,芝英村民习惯把这座桥称为“大桥”。桥面宽约2.5米,长约4米。桥两头的台阶成八字形,上窄下宽。北桥头有台阶三级,南桥头有台阶四级。桥面原无栏杆,今年夏秋时节,村民在桥的西侧设置了单面护栏。
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应子贤介绍:“据2008年永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辑的《永康古桥》一书记载,回灵桥由芝英乡贤应昙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独资建造,已有560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桥体整齐、块石合丝合缝,仍保存完好。”
应昙,字仕濂,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出生。应仕濂禀性聪颖,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他不屑死记硬背一些圣贤之言以博取功名,放弃科举之路,广结四方贤达,求实学、论实义、议实事、讲实效。他特别赞赏陈亮“实事实功”的事功之学。
当时朝庭降低商税率,极大促进了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在当时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应仕濂凭借芝英交通便利的条件,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殷实大户。
应仕濂发财后,救济排难,急公好义。为了发展芝英经济,带领村民致富,他划出土地创办市场,约定每月农历逢三、八为芝英集市,此规延续至今。
应仕濂热心公益事业,救济灾民、修桥铺路,回灵桥就是由他出资建造的。
村妇摔下鸿羽桥仅受小伤,众人称奇桥有灵性
除了回灵桥是半圆型单孔拱桥之外,其余4座桥都是八字型的单孔拱桥。
灵溪桥坐落在芝英八村紫霄路69号门前,在尚存的四座八字型单孔拱桥中,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桥面由五块长条石铺砌而成,南北走向,横跨于灵溪之上。桥西侧长条石立面处,凹刻着“灵溪桥”三字。《永康古桥》记载,灵溪桥建于南宋初期,现为永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济桥坐落在芝英二村灵溪路45号门前,长约6.5米、宽约1米、高约2米,孔洞跨度约3.8米、高度约2米。据《永康古桥》记载,小济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桥面由四块长条石铺砌而成,南北走向,桥西侧长条石的立面处,凸刻着“小济桥”字样,是芝英二村通往古麓山要道。
镇龙桥坐落在芝英三村环镇北路2号门前。前几年,道路拓宽、加高后,从路面上已无法找到镇龙桥的影子了,从桥底看,才能发现镇龙桥的结构。桥面由五块长条石铺砌而成。桥西侧长条石的立面上,凸刻着“镇龙桥”三字,其中“龙”字已断裂,长条石有明显的裂缝。
鸿羽桥坐落在芝英三村鸿羽路1号门前。从桥面看,只能看见四块长条石,四周都已被水泥地面覆盖。走到桥下,方能发现鸿羽桥的真面目。桥头原建有一座美观大方的城门楼,几经历史变迁,城门楼现已不存在,只留下左右两边各一根城门楼石柱。一根镶嵌在1号屋的砖墙里,另一根孤立在鸿羽路边。
今年74岁的芝英三村农妇应益仔回忆,50年前,她产后第四天去洗衣服、尿布,路过鸿羽桥时,一阵大风刮来,把她刮倒。她一头栽进灵溪,昏迷不醒。幸好她掉下去的地方没有溪水。左邻右舍急急忙忙把她叫醒,发现应益仔只有右膝盖划破点皮,人无大碍,乡亲们纷纷称奇:“这桥真有灵性。”
回灵桥
鸿羽桥
灵溪桥
小济桥
镇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