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芝英历史文化

文章导航

  上金山、下金山、打铁山头、铁店山……炼石塘周边山为何含金带铁访“仙人炼丹之所” 溯永康五金源头

  □应业修 王石周

  每当提起永康,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和五金联系起来。永康和五金自有不解之缘。

  永康“七山一水二分田”,也许是这种艰难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生态,使永康侬除农业劳作外,还不得不谋求其他生计;而铜、铁、铅、锡等低熔点金属的冶炼工艺,就成了永康先民从土地之外求得温饱的传统手艺。千百年来,世代永康五金工匠翻山越岭,走街串巷,上门入户,为社会民生服务,赢得“县县不离康”的美誉。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使五金迅速成了永康的基础产业,永康也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五金之都,风光耀世。

  然而,回望历史,今日永康五金之辉煌,其源头何在?只因史无所载,无可稽考,人们一片迷茫,只得附会黄帝石城山铸鼎的虚幻传说。历史老人总会给人们传递信息的机会,先贤陈亮(龙川先生)的《紫霄观重建记》就透露了永康五金源头的历史信息。

  亳塘后山头墓图(据《芝英

  应氏宗谱》,墓西为炼石山)

  炼石山     炼石塘

  陈亮说的“仙人炼丹之所”

  就在亳塘村(亳川)附近的炼石山

  紫霄观,大同二年(536)创建,坐落于芝英八村东南角。南宋状元,思想家、文学家陈亮(1143—1194)在《紫霄观重建记》中称:“其旁有仙人炼丹之所,大同间(535—545)始焉。”

  说到炼丹,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炼丹的简史和常识。我国商周时期,以冶炼为主的手工业和青铜铸造业就已达到很高水平。春秋时期,铁的冶炼和铁器的生产逐渐取代铜的地位。而炼丹术大约起源于战国中期,秦汉以后开始盛行。秦始王追求不老长生,真正的炼丹术开始兴起。他们迷信服食黄金可以延年,所谓“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南朝梁武帝就是非常笃信的一个。

  炼丹,又称炼石、炼金。丹即指丹砂,或称硫化汞,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因呈红色,陶弘景故谓“丹砂即朱砂也”。古代炼丹家将丹砂作为炼丹主要材料。丹砂形体圆转流动,易于挥发,属于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古人感到十分神奇。他们凭着对阴阳五行和数的知识,选择其他金石药物和液体汞(水银),按照一定配方彼此混合烧炼,并反复进行还原和氧化反应实验,以炼就“九转还丹”或称“九还金丹”,它们被认为是具有神奇效用的长生不老之药。此外,他们通过火法炼成“长生不老”神丹,还利用神丹“点铁成金”。葛洪《抱朴子·金丹篇》:“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作黄金。”他们在冶炼合金和制造药物方面,曾经成批生产黄色的合金和白色的合金,其中就有黄铜(锌铜合金)、白铜(镍铜合金)、砷白铜(砷铜合金)、白锡银(砷锡合金)等。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汞合金。

  炼丹就是合金冶炼。比如“金石药”,其包括六十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种类,含有汞、硫、碳、锡、铅、铜、金、银等元素。道家炼丹的过程和工艺比较复杂,因而,冶炼场所的选择必有其讲究之处。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陈亮在《紫霄观重建记》中说到的“仙人炼丹之所”究竟在哪里?

  翻阅芝英应氏宗谱,我们发现“仙人炼丹之所”就在紫霄观东北方向亳塘村附近的炼石山(又称炼石塘山,因与炼石塘相连而得名)。所谓“炼石”,就是烧炼丹石。炼石山东迎石翁山,西临紫霄观。这里是有山有水的丘陵,不仅为炼丹提供了山水之便,炼石塘山还有萤石矿,而萤石是冶炼的助熔剂、遮光剂。炼石山天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用作炼丹之所。

  五代之前,永康见于史籍者极少,其间文物典章,无可稽考。与紫霄观建造同时期,南朝梁东阳太守沈约《泛永康江》有诗曰:“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台。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这也许是永康最早记载的诗歌;而紫霄观附近的“仙人炼丹之所”——炼石山,可能就是永康最早的金属冶炼之处。

  亳塘村出土“汝道铜镜”

  为五金铸造提供物证

  铜岭头山

  紫霄观是永康仅存的梁代道观。观之兴废,折射国家和地方之盛衰,同时成为芝英历史的见证。

  “仙人不知何处去,却留福地在人间”,炼丹的仙人早已飞升,而留下炼丹之所遗址。当年,他们在此炼丹,带动了芝英一带五金冶炼业的发展。芝英地域人多田少,土地瘠薄,而打铜打镴钉秤补铜壶等低端冶炼工艺和延伸手工艺,正切合他们以此为谋生手段,服务社会民生的需要,成为父传子承、师徒相授的手艺,成为世代相袭的传统行业。在“仙人炼丹之所”周边,铜岭头、上金山、下金山、大金坑、小金坑、打铁山头、铁店山、道士塘等等,这些山名、地名恐怕不会没有来由吧?

  亳塘村出土的“汝道铜镜”,应是五金铸造的实物见证。曾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山丘改田之时,当地百姓就在坟山上发现若干坟墓中陪葬的铜器铜镜。

  早在梁朝就成金属冶炼和制作重地的芝英,五金商品无疑会是驿站市场交易的重头戏。时至宋朝,芝英是川野平衍,居民错杂,且有驿道通过,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据《紫霄观重建记》碑文所载,紫霄观“近在驿道之旁”,在桃花溪(武陵溪,现名灵溪)和桃花山之间有宽敞的上下报铺(又名麻铺)两个驿站和市场,“居民错杂”。北宋兵部侍郎胡则(963—1039)曾游紫霄观,并写下《紫霄观》一诗。他在诗中所言:“碧桃花下马频嘶”,其嘈杂喧哗之声常令紫霄观里专心问学的文人墨客有可厌之嫌。

  发展到明朝中期,芝英又创办了规模更大的市基市场,农历逢三、八开市,店铺林立,肩贩云集,成为五金产品集散地,五金工匠交流地,五金行业辐射地。

  明代著名乡贤应奎公说到当年芝英兴旺景象时,写了十六个字,即“富联第宅,士累科名,仕隐耕读,工技竭作”。其中“工技竭作”,就是说芝英百工技艺多而全,专而精。当然,他说的“工”应该包括五金工匠在内,且芝英当时就形成了相当庞大的金属专业市场布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瞻仰炼石山炼丹遗址,追溯永康五金的源头,怎能不让每一个芝英应氏后人感到荣耀和自豪!

  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永康日报社主办 总第6期

  刊名题字 应忠良


永康日报 芝英历史文化 00021 2016-09-28 永康日报2016-09-2800005;永康日报2016-09-2800007;永康日报2016-09-2800009;永康日报2016-09-2800016;永康日报2016-09-2800019;永康日报2016-09-2800008;永康日报2016-09-2800006;永康日报2016-09-2800010;永康日报2016-09-2800012;永康日报2016-09-2800011;永康日报2016-09-2800013;永康日报2016-09-2800014;永康日报2016-09-2800015;永康日报2016-09-2800018;永康日报2016-09-2800020;永康日报2016-09-2800017;永康日报2016-09-2800021 2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