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方岩山脚有一座独松村程氏家祠
据推测,系程文德后人根据先祖遗愿而建
□ 胡国钧 文
记者 杨成栋 程高赢 摄
浙东第一名山方岩东侧的狮峰山麓,有一条崛起于宋末的卵石长街,从方岩进山门向下延伸至橙麓岗脚,成为当时进香客和迎案上方岩的必经之道。据郁达夫《方岩纪静》描述,20世纪30年代的岩下街,多系清代建筑,其中“经营旅店业专靠胡公庙吃饭者,总有三五千人,大半系程应二姓,文风极盛,财产也各可观。房子都系三层楼,大抵的情形,下层系建筑在谷里,中层沿街,上层为楼,房间一家总有三五十间,香市盛的时候,听说每家都患人满。”解放后,绵延2000多米的卵石长街被一分为二,上半段叫岩上村,下半段叫岩下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岩上村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大祠堂。这座祠堂既非总祠,也不是宗祠,而是一座家祠。家祠者,后代子孙祭拜先祖之私筑也。那么这座题为“绍常”的家祠,所要传承的是哪位先祖道德文章之“常”呢?
家祠建在岩上村,可能是程文德生前的遗愿
此公姓程名文德(1497年—1559年),字舜敷,号松溪,乃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榜一甲第二名榜眼。出仕后历任南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恭。无论功名、官位,程文德都是方岩周边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绍常祠堂大厅挂着一副程文德手书的对联:“栋宇初成家有庆,簪缨世显国同休”。对这样一位威名显赫的簪缨世家,又有谁敢不肃然起敬呢?
然而,程文德是独松村人,其后代子孙何以竟把家祠建在距家5公里之外的岩上村呢?况且,岩上村的居民虽然大多姓程,但此程非彼程,岩上村人怎么会让别人的家祠建在自己的家门口呢?
传说程文德曾在五峰书院读书,一则家学渊源,其父程十峰是明弘治十二年进士;二则学习刻苦,他的成绩特别优异。一天早晨,程文德正在书院前的竹林里诵习经史,一同窗跑来跟他讨喜酒喝,说梦见他中状元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程文德一向自视很高,自认为头名状元非他莫属,醉眼朦胧中,琼林宴觥筹交错,披红挂彩打马游街,一幕幕神往已久的情景从他脑际闪过……
程文德蓦地想起父母给自己订的那门亲事,听说女方脸上有好多麻点,不由得心头一沉。堂堂状元郎娶了个麻脸婆,岂不让天下士子笑掉大牙?他手攀竹枝一心想着退掉这门亲事,以致落下心病,读书作文也不像过去那么得心应手了。殿试时表现不佳,嘉靖皇帝只给他点了个榜眼。这就是永康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攀竹思弃妻,状元落江西。”
也许正是这一念之差的教训,程文德出仕后特别重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坚持践行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终于修炼成“正言正色,学术无忝于儒臣;古道古心,行谊足称乎君子”的清正名臣、儒学大师。告老还乡后,程文德还经常抽出时间到五峰书院讲学,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由此推测,把家祠建在岩上村,很可能是程文德的遗愿。
每年春秋庙会,众多迎案队伍在绍常祠堂前比武演文
绍常祠堂三进五开间,五架前后廊,通面宽23.8米,通进深36.8米,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檩条、柱头、马腿高浅浮雕珍禽异兽、戏曲故事;翘角飞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样一幢气势恢宏的地标性建筑,无疑将给岩上村带来无上荣光和巨大商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绍常祠堂使多少赶庙会的游人和香客放缓上方岩的脚步,给全村商家留下多少财富啊。而对居住在独松村的程文德子孙看来,能把祖宗家祠建在终年车水马龙、人员辐辏的方岩山脚,就是在万人瞩目的风水宝地为先祖竖起了一座丰碑,为僻处深山的独松村建起了一个扬名宇内的平台。彼此互利共赢,所以一拍即合。绍常祠堂这座异地家祠,就这样在皆大欢喜中落成了。
永康民谚云:“食胡公,用胡公,丢落胡公整荡空。”诚如郁达夫所说,岩上村的居民大多是“吃胡公饭者”。绍常祠堂前有一大片空地,每当春秋庙会旺季,每天都有数支至数十支迎案队伍在这里比武演文。农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这天,“七十二个胡公上方岩”,绍长祠堂前一天到晚人山人海,观者如堵。表演时通常先由罗汉班借助“参阵”,在雄壮的锣鼓声中,圈起一个十来丈方圆的空间,各怀绝技的罗汉们鱼贯登场,拳、棍、刀、剑、锸、戟,十八般武艺,威武雄壮,精彩纷呈。尤其吸引眼球的是衣彩吹唱的娱神队:大面姑娘、十八蝴蝶、三十六行、讨饭莲花,唱做念打,诙谐粗犷,笙管丝竹,小调悠扬。八月十四是排定独松村迎案上方岩的日子,因为绍常是他们的家祠,所以赶庙会的人特多,底气特足,无论吹唱、演武,总是能赢得满场彩,出尽了风头。
绍常祠堂成为罗汉班、香客、游人最佳补给站和休憩所
滥觞于祭祀胡公活动的方岩庙会,大约始于南宋绍兴末年宋高宗敕赐“赫灵”庙额后。方岩庙会虽是群众性的体育文艺活动,但随着其规模扩大、影响力加深,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著名文学家、义乌人黄溍(1277年—1357年)在《登方岩,谒赫灵庙》一诗中,对当时所见的庙会盛况作过如下描述:“岁时歌舞连数郡,奔走童叟多于峰。前呵后殿拟法驾,翠华赤羽摇晴空。”
明代是方岩庙会的鼎盛时期。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永康文楼人程正谊(1531年—1610年)写过一首长诗《方岩赛神歌》,描述方岩庙会声势之大、范围之广、装饰之繁、竞争之烈都已达到了登峰造极、近乎失控的地步:
白露玄蝉应秋律,天高气爽凉风拂。
千家胜会拥云来,五龙山下欢娱集。
胡公七宝饰行台,流苏荧煌金殿开。
凤笙龙管列歌吹,玉勒金鞍导骑来。
金炉麟口檀烟袅,翠葆红缨珠顶小。
鳞光射日双龙飞,万岁金牌开八道。
车马辚辚无数多,虎豹犀象青骆驼。
叠鼓鸣钲翻婺水,长旗高斾拂星河。
……
从东瓯南括、八婺三衢汹涌而来的人流,给岩上村带来了滔滔商机和滚滚钱流。数以万计的罗汉班、娱神队以及香客、游人,要吃要喝要住要休整,岩上街的旅店、商铺,尤其是空阔瑰伟的绍常祠堂,自然成了庙会最佳补给站和休憩所。岩上人“财产也各可观”,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诚然,方岩文化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宋以来衢婺地区民情风俗和地方神信仰的活化石,亟需加强保护。笔者认为,要想把方岩打造成魅力小城镇,恐怕不能仅止于传承并弘扬庙会文化,还必须深入研究并努力开发庙会经济,以文化搭台,演好创新发展旅游经济的大戏。
永康市卓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司主营:专业仿古建筑设计、祠堂设计
一事一议项目代理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地址:永康市总部中心金州大厦12楼
电话:18867190006 87076639
市档案局、永康日报社联合举办
“古建筑探幽”征文选登 21
或寄送:总部中心金贸大厦三楼永康日报社
作品发至电子邮箱:ykjww@126.com
联系电话:0579-87138736、8713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