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邂逅千年古寺畔的村落之美
寺口村见证了儒家
与佛教文化的鼎盛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前年,西溪镇寺口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影视元素成了聚星圣地,吸引了一批批剧组前来拍摄。如今,这座素有造梦美誉的小村已是游客如织、明星驻足、剧组扎堆……
影视产业为寺口村带来了“二次出发”的新动力。殊不知,这座建村600多年的村落,与我市千年大通古寺有着深厚的源渊,如今,古寺旧址虽已夷为平地,但留存的古井、焚纸炉等遗迹却依然静候,向世人述说着小村的前世今生。
拍摄基地
邀您追星探景
从大通桥拐进寺口村,放眼望去满眼皆景:周边朵朵不知名的野花摇曳风中,与古树、老房交相辉映;影视基地的古樟树林外围,一块块宣传牌吸引眼球,影视明星如陆毅、蒋劲夫、陈妍希、陈乔恩、贾乃亮、王祖蓝等巨照上墙,见证了小村明星走过的足迹;漫步古樟树群,置身于氲氤的绿林里,望着潺潺的流水,顿觉心旷神怡……
走在这片美如画卷的樟树林里,一座座具有西域风情的建筑、竹林深处的小竹楼、苗寨风情的吊脚楼等建筑风格迵异,让人耳目一新。穿梭竹林深处踏足小桥流水、天然氧吧与做旧的茅草屋之间,赴一场与明星的邂逅之旅,寻访明星演绎过的一出出情与仇、爱与恨的江湖恩怨足迹。
走出这片如梦似幻的樟树林(如图①),不妨就近到寺口村探访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寻访儿时的记忆;或坐东溪河畔、花海中放松心情,度过惬意的午后;或踏访临近的百亩花海跑马场,过一回骑马瘾,赴一场最美邂逅。累了,饿了还能在这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饺子,或点一桌地道的农家土地,品尝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美味。
据悉,自2014年西溪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后,西溪影视基地核心区块所在的寺口村吸引上百个剧组,以及100多万游客留恋,他们在这片百亩樟树林里造梦、追梦,徘徊在3000多棵大小樟树中。
因寺建村
600多年追述传奇
寺口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吸引剧组、游客驻足留迹,在1400多年前就已吸引佛教高僧在此清修。据史料记载,寺口村南山坡上,曾有南朝梁大同四年建的大通寺,相传寺院占地10多亩,盛期有僧90多人。因寺建村,寺口村由此得名。如今大通寺已毁,但村内还留有古井、焚纸炉等遗迹。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大通寺又名翠峰寺,曾于淳熙间(1174—1189)重建,更名为大通寺。西溪镇青山吕氏捐资,原址辟地10亩修建,建成后寺院布局巧妙,佛殿高大恢宏,并置寺田千秧,由寺僧自耕自种,寺院香火大盛,为近远瞩目。
鼎盛的香火还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士来古寺观光吟唱。相传文风甚浓时在元末明初,住持仁让和尚素与魁山隐士李草阁、台州方孝儒、武川徐鹏等名儒交好,常聚大通寺切磋学问,品茗唱和。其中李草阁《大通寺》诗则是当时唱吟的代表作。至明正统六年(1441)后,吕氏复十公吕柚,从夏家龙(现南宅村)西房迁徒大通寺前,遂称寺口村。
大通寺历史悠久,属邑内最早寺院之一,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限佛中,仍列保留佛寺,后至清康雍乾时期,该寺香火加常,住寺僧长期保持二十众上下。道光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社会动荡,寺建筑陈旧失修,致香火凋零。光绪初(1875),部分建筑已圮,寺僧散走几净。时方岩广慈寺住持源坛禅师,对佛殿及破损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并亲自兼任大通寺住持。
到解放时,大通寺建筑基本保持完好。然土地改革中,寺的建筑(除佛殿)分给无房村民居住,后来住户逐渐在村中建房后都撤离,于1963年,古寺佛殿及其他建筑全部拆除。遗址经几次改田改地,原地形已大大改变。
时隔千年后,这座曾声名远播的大通寺旧址已难觅古寺踪迹。如今,与大通客栈毗邻的大通寺旧址上(如图②),已然生长着一丘丘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唯有隐于杂草丛中的古井(如图③)还能依稀追忆当时的盛况,独留存于古樟树林中的焚纸炉至今还保留着最初的印记。
行走在寺口村的古樟树林里,信步青石板,通幽曲径旁,一座造型别致的石塔格外引人注目。整座塔用石块砌成,三层塔座,炉顶飞檐斗角,还压着一个石雕葫芦,高约3米,半米见方。正面有一个窗形开口,不到两个巴掌大,那副对联就刻在两侧,开口正上方还阴刻着“惜字”两字,一并着墨描了黑。
“这便是惜字焚纸炉了,根据刻字建于清光绪年间。”西溪寺口村董伟友说,最初时,焚纸炉建在寺口村东北面的一片松林里,几年前古迹才移入樟树林,以前大家对于文字都心存敬畏,凡是有字的纸都会拿到这个炉子里烧。
创3A景区
挖掘优势资源留游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惜字焚纸炉见证了当时寺口村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双重鼎盛。然而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的一把火却烧残了这种敬畏,大通寺的雕梁画栋轰然倒塌,孑然伫立的惜字焚纸炉在某种神秘力量的庇佑下,奇迹般地躲过了这场浩劫,孤立于樟树林中,成为了世人瞻仰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古迹见证小村的发展,曾经历经沧桑的大通寺已然淡出游客的视线,但寺口村村两委却怀念那段辉煌历史,目前重修大通寺庙延续香火的计划已多次提上议事日程,并在前两年发动村民捐资150多万元修建了大通桥,以铭记那段弥足珍贵的佛缘。
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双重鼎盛史,让这座建村仅600多年的小村经历了数轮辉煌。改革开放初期,寺口村较早创办了集体纺配厂,村民大多在家门口工作,既富了腰包又壮了集体经济,且村里较早修建了绕村公路和自来水,改善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这两年,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寺口村村两委积极推行“退二进三”发展理念,挖掘优势和资源修建了10多个拍摄景点,通过不断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满足剧组的拍摄需求,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下一步村里还将围绕西溪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标,近期计划投入200多万元,修建游步道,建设生态停车场、3A公厕等民生工程,不断完善景区基础和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影视文化发展,提升景区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发现·西溪之美】
②
③
①
记者 秦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