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百年宗祠由几十户郑氏族人合建
建成时按皇室宗支的规制鸣锣13响
东城街道白塔村72岁村民郑关星近日向记者展示了一幅画卷,那是他花了几年时间绘制的郑氏宗谱图。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郑桓公像。
“郑氏的太祖是郑桓公,说起来,我们还是皇室宗支呢。”郑关星指着宗谱图说。
郑关星说:“白塔村郑氏始于1320年,当时郑理公从金华里郑迁居至此,娶附近大塘王村的王氏为妻,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2代。”
白塔村古塘畔,耸立着一座百年古建筑——郑氏宗祠。
□记者 杨成栋 程高赢
从一进、三进开始施工到二进完工,耗时近20年
根据史料记载,郑氏宗祠造于1914年,坐北朝南,建筑占地512.22平方米,由前厅、正厅、后厅、东西厢房组成。当时造宗祠的费用由白塔全体村民按各家人头数分摊。“村民们不仅主动出钱,而且出工出力。”郑关星说,他的父亲曾告诉他,支撑祠堂用的石头柱子,是十几个村民合力,一根一根抬进祠堂的;祠堂里的木雕,是村里的老木匠日夜赶工雕刻的。因白塔村人口不多,出资不足,兴建祠堂时只建了一进和三进,二进始建于1917年,整个工程持续近20年才完工。
“白塔村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小小的一个村竟要造祠堂,这件事在永城引起轰动。”郑关星说,当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白塔竖祠堂,安正大塘王。”意思是祠堂兴建时,吸引了许多村民围观,其中大塘王村一个叫安正的村民觉得非常新奇,每天都坐在村口看村民施工。宗祠造好后,金华里郑赠匾“永思堂”并按照皇室宗支的规制鸣锣13响。
祠堂造好后,全村郑氏子孙在清明时聚此祭祖、书写族谱,不少村中事务都在此地办理。“刚造好的时候,还有‘敦行可嘉’‘遐龄茂祉’‘德寿耆英’等牌匾,都是朝廷赐给村里郑氏名人的。”郑关星指着《郑氏宗谱》里的内容介绍,郑氏出过郑济芦等名人。
村集体经济薄弱,宗祠修缮困难重重
上世纪20年代,白塔村在祠堂设立私塾,不少学子慕名前来。解放后,郑氏祠堂先后成为农会驻地、生产队仓库、公办小学所在地,许多白塔村的村民就曾在此读过书。
说起公办小学那段经历,白塔村会计、现年50岁的村民郑建华记忆犹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白塔村在郑氏宗祠办小学,由两名老师任教。“小学一到四年级都在祠堂里上课,不同的年级中间用木板隔开,桌椅是村里统一提供的,一个年级坐一排。”郑建华回忆,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大家经常吃不上早饭,天蒙蒙亮就集中在祠堂上厅准备上课了。孩子们从早上六点多开始上课,一直到晚上才放学回家。
跟郑建华同一届的有10多位村民,4个年级共40来名学生在这个祠堂一起上课。读到五年级时,郑建华便和同桌扛着桌椅转到邻近的苏溪小学上学了。虽然苏溪小学的教学更有规模、更专业,但郑建华还是很怀念在郑氏宗祠上学的时光。
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看到祠堂屋檐上的木雕、墙壁上的精美彩绘。不过,上世纪80年代之后,郑氏祠堂荒废至今,因为年久失修,不少零部件或脱落、或霉烂,多处明显损坏,亟待整修。
早在2004年,白塔村请一位杭州的文物修缮专家针对宗祠的残损现状进行统计并拟定了修缮方案。但由于村里集体经济薄弱,修缮工作还是被推迟下来。”村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支持重修郑氏宗祠。
市档案局、永康日报社联合举办
“古建筑探幽”征文选登16
作品发至电子邮箱:ykjww@126.com
或寄送:总部中心金贸大厦三楼永康日报社
联系电话:0579-87138736、8713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