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守护绿水青山 创造生态财富

  市林技推广中心服务林农带动林农助力“国森”创建

  市农林局副局长徐龙飞(右一)

  指导油茶套种三叶青

  市农林局总农艺师成其仓(左二)

  指导香榧套种山稻

  到龙山镇茭杨村指导

  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在白云林区测负氧离子

  市林技推广中心事实上有“三块牌子”——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职责是管理我市44多万亩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三森”(森林村庄、森林城镇、森林城市)创建、省生态文化基地建设、特色林业项目及特色林产品推广、传统林业产业建设等,是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职责所在;此外,市重点工程如中医院迁建、高铁站建设、溪心村拆建、丽州南路延伸、东永高速建设等,则少不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进行林地调查及林木采伐设计。该中心共有5名正式员工,其中3名是研究生,2名是本科生。近日,记者走近这个年轻的五人团队,了解他们的工作。

  推进生态补偿

  守住绿水青山

  □记者 李梦楚

  近日,市林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一行早早来到杨溪水库,检查库区公益林建设情况。林技推广中心主任陈招才介绍:“库区的这些生态公益林都是‘绿色生态黄金’,守住库区的山林植被,对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固碳释氧、固土保肥、积累营养等有着积极作用。”

  据了解,我市现有生态公益林涉及15个镇街区,总面积44.515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7.4%,主要分布在杨溪水库、太平水库、三渡溪水库等水源地周边。

  市林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金攀介绍,2004年至2015年,我市已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总额达6700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资金约42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约2500万元。该补偿资金每年经考核之后由市财政直接发放到村集体和农户。

  要想工作做得好,还要有好的制度保障。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护林防火、防盗工作,市林技推广中心在全市划分了19个监管区,204个护林管护区,要求204名专职护林员“五个统一”,即服装、袖章、电喇叭、护林员手册、巡山记录本全部统一,为他们配备了GPS手机,由各镇街区及农林局根据《永康市重点生态公益林护林防火员考核方法(试行)》进行考核,奖惩挂钩。

  “行走在永康的山川之间,绿色的森林造就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这一切要归功于绿色森林,归功于面积庞大的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带给人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盘龙谷、虎踞峡、白云山、历山、南山木语等地都成了市民森林疗养、森林旅游的休闲场所,满足了人们多方的社会需求。”原市林技推广中心主任、市林场场长应尚蛟说。

  推广林业技术 创造生态财富

  开展“三森”创建活动

  近年来,市林技推广中心以“创森”为抓手,积极配合农林局组织开展绿化造林及“三森”(森林村庄、森林城镇、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指导设计金胜山公园建设;指导方岩、舟山等镇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指导前仓镇大陈村、石柱镇天表村等多个森林村庄开展绿化;参与设计街角小品;协助国家林业局华东设计院启动“创国森”规划调查工作……可以这样说,我们触目所及的绿色,绝大部分有市林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心血。

  “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持之以恒地改善生态,让市民乐享‘绿色福利’。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目标,市林技推广中心会一如既往地做好‘三森’创建工作,助力‘创国森’。”金攀道出了林技工作者的心声。

  建设省生态文化基地

  正值盛夏,行驶在盘龙谷蜿蜒的小路上,一辆辆汽车排起了长龙,前来避暑乘凉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态”卖点正好适应了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这样的绿水青山,可不就是金山银山么?

  据了解,除了盘龙谷,市林技推广中心还指导成功创建了旺盛达、南山木语、前仓镇大陈村、石柱镇塘里村4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其中大陈村去年获评“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7月6日,市林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来到龙山镇茭杨村,指导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和申报工作。宋代特色的景观小品、花团锦簇的绿地草坪、极具特色的篱笆栅栏……若能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化基地,这个“省级森林村庄”必将凭借良好的绿色生态,释放出更多的“红利”。

  推广林下经济促增收

  7月12日,市林技推广中心一行来到西溪镇洪塘村香榧基地,指导林下套种山稻立体种植新模式。该中心工程师任立超介绍,目前市林技推广中心已引进了“香榧+山稻”“香榧+蓝莓”“油茶+中药材三叶青”等多种林下经济新模式。洪塘村香榧基地面积达200多亩,前仓镇历山村还有香榧基地200多亩。

  香榧种植前景虽好,但回报周期长,幼苗种植后10年以上才有产出。为提高香榧基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抚育成本,增加林地附加值,市林技推广中心帮助林农建立了“香榧+山稻”“香榧+蓝莓”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山稻1年可以收成,蓝莓2年可以收成,大大提高了香榧生产前期的经济效益。

  去年,市林技推广中心还同省林科院协作,在舟山镇铜山村建立了15亩的“油茶+三叶青”栽培示范基地。在基地,铜山大秧田自然村村民程显克将三叶青苗放入一个满是孔的黑色控根容器中,再进行栽培。他说:“三叶青耐阴、抗病、少虫害,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而且种植了三叶青的油茶林杂草生长较少,减少了油茶林的抚育成本。”

  “林下经济是一种良性循环经济,它‘不砍树也能致富’,带来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市林技推广中心工程师施鹏程介绍,市林技推广中心将积极推广山稻、玉竹、铁皮石斛等生态种植,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振兴传统林业产业

  方山柿节、杨梅节、竹笋节,这些文化旅游节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方山柿、杨梅栽培技术培训,对方山柿产业园规划调查,为杨梅节、竹笋节提供技术服务及参加评比等,都是市林技推广中心的工作。

  方山柿是我市传统地方名果,全市种植面积超1万亩,年产方山柿800多吨,年产值1000多万元。

  自2005年开始,市林技推广中心即对方山柿产业做了主产区规划、生产管理等大量工作,助我市在2008年成功获得中国经济林协会“中国方山柿之乡”荣誉称号;在2014年协助舟山镇开展总投资1亿元的方山柿产业园提升规划项目,协助完成可行性报告编写。

  通过不断努力,舟山镇方山柿产业示范区在2015年通过省级验收,成功获得我省为数不多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方山柿产业早已成为我市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新老工作人员的一贯努力。

  民以食为天。为保障食用林产品安全,市林技推广中心还完成了市江南杨梅森林食品基地复评工作,配合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完成永祥毛竹森林食品基地和方山柿森林食品基地土壤、肥料样品复检工作。

  共建森林城市 共享生态文明


永康日报 特别报道 00008 2016-08-09 永康日报2016-08-0900006;永康日报2016-08-0900008;永康日报2016-08-0900016;永康日报2016-08-0900009;永康日报2016-08-0900017;永康日报2016-08-0900010;永康日报2016-08-0900018;永康日报2016-08-0900015;永康日报2016-08-0900019;永康日报2016-08-0900022;永康日报2016-08-0900020;永康日报2016-08-0900024;永康日报2016-08-0900021;永康日报2016-08-0900023;永康日报2016-08-0900026;永康日报2016-08-0900025;永康日报2016-08-0900011;永康日报2016-08-0900012;永康日报2016-08-0900013;永康日报2016-08-0900007;永康日报2016-08-0900005;永康日报2016-08-0900014 2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