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芝英历史文化

文章导航

  芝英应氏先祖独办永康县学400年

  后裔不要朝廷奖赏,只求岁试科试扩招永康文武生员名额

  □项瑞英

  芝英人历来十分注重教育,而最突出的办学奇迹是应昙独资创办、其后裔代代相接独资重建和修缮永康县最高学府文庙学宫,历时达400余年之久。

  永康代出人才,文明昌盛,芝英应氏数百年独办县学的殊功巨德实不可没。

  永康学宫图(选自光绪《永康县志》)

  明清时期永康学宫在县衙之西,中间供奉孔子及先贤哲人塑像的是大成殿。翼以两庑,前为殿门,南下是三座石阶,石阶之南有泮池,上有拱桥,叫“状元桥”,为陈亮而建,桥南是棂星门。殿后是师生讲习的场所“明伦堂”,翼以两斋,东面的叫“日新”,西面的叫“时习”。堂后有“敬一亭”,上为尊经阁,东为讲堂,西有餐厅、仓库。亭后为“崇圣祠”。从东斋南面往东折出,有礼门;折而向南有儒学内门,前面还有儒学外门,外门前面就是大街(今解放街)了。

  这县学就是由芝英历代应氏族人独办的。

  明正德十四年(1449)永康文庙毁于盗寇。知县和士绅商议重建,但缺资金建材。芝英乡贤应昙(字仕濂)挺身而出,慨然请求独任其事。他出巨资千金,招募能工良匠,亲自规划督建,一年之内将学宫主建筑明伦堂落成。学宫面貌焕然一新,比以前更为气派恢弘,全县诸生士民奔走相庆。

  应昙的三个孙子应杰、应棣、应枌全力支持完成重建明伦堂、梁风桥、裕德堂后,应杰又于明成化十四年独资重修大成殿。正德八年,应枋之子应天泽、应天祥、应天文捐资重建明伦堂。宏治年间,应枌和儿子天成认为大成庙高大而地基小,不相称,又拓基重建。从此学宫这两大主建筑便一直由应杰、应枋的后裔出资修葺养护。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大成殿多次重修。到了嘉庆十五年,应枌裔孙为持久计,将柱子改成石柱,梁栋榱桷全都换成坚牢的硬木,上至椽瓦,下至柱础,全换成新的,连神龛几筳、祭器乐器,也都换新的,花费白银3000余两。

  明伦堂五开间,当中三间高达三丈,旁边二间稍低。正德八年重修后,到了清顺治年间,应杰的裔孙、任广西梧州府知府的应远公出资重修。后来在康熙50年大修。雍正十二年谕旨崇新学宫,应杰后裔又捐巨资修缮。此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修建,均由应杰后裔独力承担。太平天国战乱后的同治四年十一月,清军夺回永康县城。应杰、应枌后裔应宝时、应参申等立即筹资重建毁于战火的学宫大成殿、明伦堂,耗银一万三千余两。朝廷准备奖赏应氏的义行,而应参申、应宝时等只提出要求准许省学政举行的岁试科试永远扩招永康文武生员名额,从原来的岁科文科各20名、武生12名,提高到文科25名、武生17名,造福家乡莘莘学子。

  各州县学宫修建,向来由政府拨款,或由地方士绅集资而建,往往受制于预算,或无专人负责而年久失修甚至圯毁,像芝英应氏这样慷慨专任,不烦官府,历代相承,越数百年而不废,实在是非常少见的。为此,雍正元年批准应昙、应杰崇祀郡邑乡贤;嘉庆十五年应枌、应勋又入祀乡贤祠;而早在明嘉靖、万历间已有应奎、应典、应廷育入祀郡邑乡贤,以褒奖他们兴教办学义举。同治四年永康县学教谕叶佐清、训导周世滋对芝英应氏独办县学赞赏有加,在其所撰《翼圣扶纲》匾文曰:“或建或修,阅数百年,而继继绳绳,缵承勿替。”“良足尚已。”兵部侍郎浙江巡抚兼两浙盐政马新贻所撰的《永康县学碑记》有曰:“应氏子孙又能成先人之志,以无废数百年之盛举,则其尤贤者矣!”


永康日报 芝英历史文化 00004 2016-07-31 永康日报2016-07-3100005;永康日报2016-07-3100006;永康日报2016-07-3100008;36250;永康日报2016-07-3100010;永康日报2016-07-3100011 2 2016年07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