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谣言,
我们必须说不!
(上接1版)“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迎合了一些人的“猎奇”和“围观”心理,网络时代负面信息更易引起关注、博取眼球,即使政府费尽努力解读真相,仍会在不少网民中打上负面的印记,甚至产生“越解释越不相信”的集体逆反,使政府公信力经受严峻考验。人是环境的动物,如果任由谣言横行霸道,处于反复的负面信息传播环境中的普通网民,就会进一步固化怀疑、焦虑、逆反心理,一步步吞食着社会信用地基,加剧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防范心理,增加社会运行成本。这种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杀伤力,体现在经济领域,则是冲击企业主体正常的生产经营,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近年来,针对“不粘锅”“不锈钢保温杯”等的谣言,就对相关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谣言,加剧矛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谣言而起的网上热点话题、舆论事件,一不小心就可能“网上冒烟网下燃”,发酵成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乃至群众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前些年发生在湖北的“石首事件”和贵州的“瓮安事件”,足以警示我们网络谣言“杀伤力”之可怕。稳定是民众最基本的民生诉求,也是中国人民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谣言非严防、严打不可,因为它破坏了稳定。
谣言,制造对立,严重危及政府形象和执政基础。综合分析这些年来出现的各色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比较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不容忽视的煽动性,那些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谣言始作俑者,往往利用某些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作为“策划点”“引爆点”加以加工伪装和无限放大,然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恶意传播,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传播效应。特别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是,这类谣言往往把矛盾对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谣言传播者一方面试图通过谣言的传播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社会的不满,通过对政府形象的抹黑,加重民众的仇官、仇公心理;另一方面,试图以此干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重大工程实施,进而妄想达到侵蚀党执政基础的目的。“谣言猛于虎”,我们岂可放松警惕?
谣言,是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又是一颗危及社会稳定和党执政的“定时炸弹”,面对谣言,我们必须说“不”! (转自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