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楚歌
□郑骁锋
三
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刘邦君臣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内容是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大臣高起、王陵认为主要原因是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而刘邦则认为项羽关键在于不能用人,自己能驾驭张良萧何韩信三杰,项羽则“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假使项羽地下有知,该会冷笑,笑尔等庸人岂能懂得男儿胸怀,居然发出这等谬论。说什么妒贤嫉能,有谁够分量能让我项羽嫉妒呢?所谓“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大局全在我自家掌控之中,众人不过跟在后面跑一身臭汗,难道果真受得起霸王的犒赏吗?还有什么不能用人,打个江山我项羽一人就已绰绰有余,何劳什么范增范减指手画脚!倒是那位司马迁有句话说到了点上,说我项羽是“奋其私智”,说得痛快!我项羽原本就要以一己“私智”与天下人好好较量一番,手中霸王戟,胯下乌骓马,足矣!
站在项羽的角度,他有理由将所有的对手视作乌合之众。汉初诸名臣,除张良出自卿相世家外,其余基本出身微贱;萧何曹参只是地方小吏;陈平、陆贾、王陵、夏侯婴等皆为平民;樊哙屠狗,灌婴贩布,娄敬卖苦力,郦食其看门,周勃则是丧礼上的乐手;至于最后给予项羽致命一击的韩信,更是个贫困潦倒、大庭广众下钻过裤裆的混混。
以如此班底为根基的刘邦,在楚国贵胄项羽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这种居高临下的轻视也可以用来解释鸿门宴上为何放过刘邦)。且不提毫无背景的草根门第,沛公的种种表现,简直无异于一个流氓。历代开国之君,若论素质之低下,言辞之露骨,动作之放荡,无人能出刘邦之上。贪酒,好色,不学无术,将“乃公”(你老子)挂在嘴边,张口便骂挥手便打(《史记》中刘邦最常见的行为就是“骂”),甚至还当众扯下儒生的帽子撒尿。
相比项羽,无论文武,刘邦似乎都没有优势。遇事常常没有主意,“为之奈何”,也就是“怎么办呢”,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然而事后看来,成就刘邦功业的,正是这句“为之奈何”——凡事没有定见,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束缚,一身爽快轻装上阵。
光脚不怕穿鞋的,这恰好能作为刘项争雄的注脚。
平民与贵族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肩负着邦国宗族的重压;而地域性的感情,往往会使整个天下趋于离心。完成复仇的项羽就陷入了这个怪圈,灭秦之后的举措,无一例外表现着彷徨,他简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项羽始终搞不清楚国与天下的关系。西楚霸王,名号虽然铿锵响亮,其实每个字都充满了矛盾:本身只满足于做个“王”,但又想如春秋五霸那样号令群雄(一个向齐桓公时代致敬的“霸”字,将项羽逆对历史潮流的暗昧暴露无遗);既要执天下之牛耳,却又只肯立足于一隅之楚。“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国的纠结,局限了项羽的眼光,直接导致了他的覆灭。
谁也不知道推翻秦始皇之后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但迷雾里的跋涉,最危险的是既定的路线,固执只能使脚步笨拙死板,无法应对复杂的地貌。
连老爹都可以任人宰割,还能涎着脸向项羽讨杯肉羹?无赖刘邦,最大优势就是没有任何家国、甚至普通人情感道德的羁绊,灵活机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如果说项羽做的是答案固定的填空题,那么他只需对发出“为之奈何”问卷之后得到的选项进行选择——刘邦的幸运在于,他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歪打正着,暗暗契合历史大势。
只要能虚心听取建议,刘邦便不会孤军作战。战国后期以来,平民这股新生力量崛起的势头愈来愈强劲,作为他们的代表,刘邦的背后有无数推手。清代史家赵翼在谈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时,便发过如此感慨:“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
天意已另换新局。咸阳火起之日,也就是项羽历史使命完成之时。当年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其实尚未圆满;如今,项羽把七雄中仅存的最后一国——秦,也击成了碎片。
而项羽,最后的战国贵族,同样将在这场大火中同归于尽,他应该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