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深情回忆录写满对妻子的爱
1962年
姚云团和李淑娟的结婚照
2013年
姚云团和李淑娟的最后一张合影
“爱有来生,来生再见。”这样至情的浪漫诗句出自82岁的老人之手。这位老人叫姚云团,石柱镇姚塘村人。上个月,他为过世妻子李淑娟写下了这篇回忆录《悼念妻子——李淑娟逝世一周年》。
是怎样的夫妻感情,让他想要为妻子亲笔写回忆录?让记者带你走进他的回忆,一起听听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
一见钟情,部队里的婚礼简单却难忘
姚云团是一名军人,曾在上海市周浦镇六四零三部队后勤卫生队任职助理军医。1962年,他休假回永康认识了李淑娟。那年,他27岁,她17岁。
李淑娟是前仓镇罗桥村人,在媒人介绍下,她来到他家。崇敬加上害羞,两人并排坐在竹椅上,她一直低着头没说话。“娟,你同意嫁给我吗?”姚云团对李淑娟一见钟情,大胆“求婚”。淑娟腼腆地笑着点头。
“她扎着马尾辫,浓眉大眼的,话不多却很爱笑。”姚云团回忆。后来,云团到淑娟家邀请她一起到部队,她同意了。那时,他已接到上级命令,即将转业到地方工作。
“今天是星期日,下雨天,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和娟结婚了。”姚云团在日记中写道。说起结婚当天的情景,姚云团笑得很甜。
那天晚上,天下着大雨。在卫生队队长和同事们的见证下,他们在卫生队会议室举办了一场简单却充满意义的结婚仪式。
“姚医助快要离开部队了,今晚我们为他俩办个喜事,祝他们婚姻幸福。”卫生队队长主持婚礼。两个新人向大家分发了喜糖。在大伙要求下,李淑娟还唱了一首歌——《歌唱农业纲要四十条》。
云团的同事想给他俩闹闹洞房,找来了一根红绳,吊起一个苹果悬在两人面前,让他们去咬。他们快要咬到苹果时,淘气的同事就把苹果移一下位置,结果两人始终没能吃到苹果,亲到了一起,惹得大伙哈哈地笑。
简单的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给他们留下了美好地回忆。
建房缺钱,妻子拿出一万多元“私房钱”
结婚第二年3月,姚云团转业。李淑娟回永康后生活在姚塘村,姚云团周末回家。一到周末,两人就一起有说有笑地干农活。淑娟是村里公认的“劳动积极分子”,养了母鸡、种了菜,母鸡下的鸡蛋舍不得吃,都拿到供销社卖。
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淑娟怀女儿的时候很想吃鸡肉,她走到院子里,抓了只母鸡打算炖起来吃,可思来想去还是放下了。“卖鸡蛋能攒些钱,把母鸡吃掉就没蛋了。”她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纠结了三四次,还是把鸡放走了。
1975年,看孩子大了,李淑娟进了城区一家饭店工作,每天早上三四点起床上班,一直忙到下午两点才回家。工作期间,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虽然工作辛苦,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宿舍内,却过得很幸福。
1988年,姚云团申请到广场路的建房地基,可是算算,根本没钱造房子。他回家把这事告诉淑娟。“云团,你每月给我的钱我都存起来了,你相信吗?别说花这些钱了,我连自己种的菜都不舍得吃。”淑娟从衣柜里拿出一张存折。
姚云团震惊了,妻子几分几角一笔一笔地攒,结婚26年居然攒了1万多元,这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他无法想象她为了存钱是怎样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的。他来到银行取出沉甸甸的一万多元钱,数着数着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第二年,一家子搬进了5层高的新房。“有这么一位贤惠的妻子,我真的很幸福,也很幸运。”姚云团现在说起来依然会哽咽。
李淑娟和婆婆的关系很好。淑娟总说婆婆把她当亲生女儿,每次回姚塘村,婆婆都会特意烧鸡蛋给她吃。她看着自己碗里的两个鸡蛋,再看看婆婆碗里只有清汤寡水,生气地说:“妈,你不吃我也不吃。”婆婆拗不过她,最后一人一个蛋分着吃。
读报洗脚,悉心照顾病妻20多年
1994年,李淑娟因患高血压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前回家休养。儿女们各自成家,夫妻俩终于可以享受两人世界了。他们每天早晚都会到江边散步,姚云团总是牵着妻子的手。散步回家后,两人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新闻和报纸。李淑娟最喜欢听老伴读报给她听。姚云团常拿着《永康日报》读给她听。
“娟,你自己识字,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读?”姚云团不解。“没有为什么,我就是喜欢听你读啊。”李淑娟“霸道”地说。
后来,李淑娟又查出患有糖尿病,变得越来越胖,洗脚都弯不下腰。姚云团每天都端来洗脚水,细心地给她洗脚。“云团,我下辈子还要嫁给你。”看到老伴体贴入微的举动,李淑娟笑着说。
妻子常常忘了吃药,姚云团就把她要吃的药数好拿给她吃。她很喜欢旅游,他们一起去过香港、澳门、台湾、广州等地以及省内诸多景点,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今年住院前4天,全家人还去金华万象花卉城游玩。
住院80天,日记成为最后的纪念
幸福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去年1月22日早上6点多,李淑娟起来上卫生间突然感觉到身体不适,右手发麻,连忙让云团帮她按摩一下。
云团马上起来给她按摩。过了一会,她的右脚也不会动了。姚云团觉得不对劲,立即打电话给儿子和女儿。打完电话,他又轻声叮嘱她:“娟,你不要动,我给你穿衣服,然后一起去医院。”
经医生检测,她的血压已高达200多毫米汞柱。治疗几天后,李淑娟进入了昏迷状态。姚云团每天陪在妻子身边。后来,李淑娟转到浙二医治疗,住在重症监护室里。云团每天只能进去探望半个小时,每次都是依依不舍地离开。经过整整60天的救治,李淑娟的病情没有好转。为了让她“落叶归根”,最后家人决定把她接回永康。
去年4月11日下午,71岁的李淑娟因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世界。
每天心跳多少,血压多少,吸氧量多少等,姚云团为妻子清楚地记录下了80天的治疗过程和情况。“写下这些东西是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想她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姚云团说。
几年前,妻子淑娟曾提出要补拍婚纱照,云团只是应了一声,但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这也成了他此生的遗憾。
姚云团是《家园》的忠实读者,每一期他都必看。特别是第38期,讲述的是一对金婚夫妻的爱情故事,他看完后羡慕不已。
“我读了两三遍,还把那份报纸收藏起来了。能这样一起上报纸多好,我多希望她还活着。”姚云团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巾,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 见习记者 朱柳冰
1972年,姚云团、李淑娟和母亲以及孩子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