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孩子黄陶缘何三谢永康
□记者 陈晓苏
“再过一个月就要高考了,我渴望用一个优异的成绩,来表达对永康的谢意。”1日,永康一中高三(13)班学生黄陶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三年前,因为异地高考新政的实施,来自云南镇雄的黄陶成为永康一中招收的第一名外省籍学生。
“如果不是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中考前就该回老家了。”如果那样,现在就没有黄陶的故事了。这个笑起来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缝的少年,自卑过、内向过,他说,是永康给他的幸运,才有了他九次联考、八次第一的“光环”。
第一声谢谢
谢的是包容
儿时的黄陶,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老家的大山深处。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通常是每天天没亮就得起床,往书包里塞几个番薯当午饭,点着火把去上学。
调皮的黄陶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也无心学习,几乎天天逃学。为此,2007年,黄陶父母将三个孩子都接到了永康,黄陶成为城北小学三年级的一名插班生。
初到永康,虽然有看到水泥大道和钢筋高楼的新鲜,却也有不会说普通话而常被人取笑的尴尬,再加上家境不好,一度让黄陶觉得自卑。然而,黄陶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升入清溪初中后,成绩进步明显的黄陶有了竞选班长的勇气,也有了“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将来”、用读书改变命运的期许。这种期许,在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人肩上的现实前,显得尤为珍贵。
虽然家境不好,但黄陶的妈妈很疼他。“我喜欢看书,买书的要求母亲都会满足。”黄陶享受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生活,虽然贫苦,却很开心,“谢谢永康人对所有新永康人的包容,让我们有了就学带来的机会,能和家人团聚。” (下转2版)
□记者手记
采访黄陶,觉得是这么多年从业生涯来最难的一次。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不知道该问点什么,才能不在他苦难的回忆上“撒盐”。可黄陶表现出来的乐观和感恩,却让我找不到他对生活有任何的不满和抱怨。
你问黄陶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会说“黄陶不容易”。可在与黄陶聊天的过程中,他都会把种种“不容易”略过。黄陶说得更多的,是反问我对云南镇雄、对民工子弟有什么看法。
黄陶最大的梦想是考上北京大学,他想学经济学相关的专业。在他写给北大招生办的自荐信中,他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民工子弟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黄陶所关心的,是更多“黄陶们”的生活。黄陶不知道的是,从2008年开始,我市就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新永康人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去年,近4000名新永少年入读我市各类公办学校起始年级,不仅免收借读费,还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免收学杂费的待遇。
黄陶是生活的强者,或许把他放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能坚强勇敢地成长。我因而庆幸,黄陶来到了永康,既成了一面镜子,折射这个城市的温暖;也成了参照物,让人发现自己的短板。
谢谢你,黄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