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守在生命“起点” 点燃“新生”希望
——记2015年度“仁医风范 感动永医”人物周建
周建为新生儿做检查
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来到了人间。然而,新生命的降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的患儿前两分钟可能还在欢乐地吃奶,后两分钟就有可能不省人事,病情瞬息万变。本期2015年度“仁医风范 感动永医”人物周建,就是这样一个守护在生命“起点”的医生。周建是市一医新生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他努力提升自己,与死神搏斗,推动科室发展。
□记者 李梦楚
别看如今周建在新生儿科如鱼得水,2003年毕业被分配到儿科时,他心里可是“一百个不愿意”:“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到儿科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不过,在临床过程中,周建被可爱的孩子们“征服”了:“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新生儿科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去呵护每一个患儿,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2008年,周建到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进修。6个月,周建只回了一次家。“我不怕学习辛苦,就怕遇不到疑难杂症。”周建说,大医院疑难杂症更多、更特殊、更棘手,通过一次次学习观摩,可以提高诊治水平,对自身、对科室都很有帮助。
学成回永,周建忙得脚不沾地,学习时间变少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周建花费近万元购买了各种学习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方案,以此为病人不断完善诊疗方案。
为了让自己的“资料库”实现科室共享,周建利用文件管理软件制作了“儿科知识数据库”,内含新生儿急救医学、新生儿用药、儿内科诊疗常识等10多本经典儿科图书。每一本书都是周建先将纸质图书扫描进电脑,再利用识别软件转化成电子稿,仔细纠错后再分享给科室成员,工作量可想而知。
“医学知识内容繁多,记忆容易缺失,有了这个数据库,科室成员平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资料,既减轻了医生的负担,又保证了诊疗的准确性。”周建说。
结缘新生儿科,不断学习提高能力
绷紧一根弦,为患儿与死神搏斗
去年8月一天凌晨1时,已熟睡的周建被一个电话吵醒,一名患儿出现严重肺出血导致无法呼吸,情况十分危急。接到电话,周建心里咯噔一下:“这名患儿一出生就存在严重的呼吸困难,好不容易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情突然加重,家属一定很焦急。”顾不上想太多,周建立即驱车回医院。
回到医院,面对抢救成功机率非常低的患儿,周建没有放弃希望。他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制定严密的治疗方案,尽最大的能力挽救小生命。把患儿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后,周建也没有放松警惕,他频密地巡查,用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即便是回到家中,只要想到患儿病情,他就会立即打电话了解情况并指导治疗。直到患儿出院,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在新生儿科,还上演着许多生死较量。“医生,救救我的孩子!”一日深夜,周建值班,一位满脸焦急的家长抱着孩子冲进了新生儿科。说起当时的情景,周建记忆犹新:“孩子面色发青、呼吸困难,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我认为极有可能是气道异物,但家属坚信没有吸入异物。”继续内科治疗,孩子随时可能死亡;进行手术,可能会造成医疗事故。面对两难抉择,周建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在五官科、麻醉科医生的帮助下,周建为孩子进行了手术,从孩子的气管中取出了一个玩具塑料枪配件。
市一医新生儿科收治的多是早产儿或重症新生儿。周建说,新生儿科医生都得有颗强大的心,要时刻将患儿放在心上,时刻面对患儿病情反复,时刻准备抢救患儿。
践行医学传承,带领年轻医生成长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市一医新生儿科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日益增多的早产儿和重症患儿,周建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新生儿科还要靠医院的支持和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
作为新生儿科副主任,周建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不过,他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监护式教育”——让年轻医生单独处理业务,他在旁监督指导,事后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年轻医生进步。面对医患矛盾,他总是站在年轻医生前面,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帮助年轻医生缓解压力。
周建的付出,科室的同事们都看在眼里。“周主任对我们业务要求非常严格,但我们心里都明白他是为病人好、为我们好。周主任的‘监护式教育’更是让我们年轻医生有了独立操作、独立管理的机会,经过他的指导,我们的业务都进步了不少。”市一医新生儿科医生朱莉莉说。
最近,市一医新生儿科新的新生儿病房正在扩建。去年,面对科室新生儿出生人数增多、危重新生儿比例增多的情况,周建向医院提出了扩建病房的建议。在医院的支持下,周建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病房进行设计,并参与监理。目前新生儿病房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6月份将投入使用。“有医院的支持、同事的配合、硬件的提升,我们新生儿科一定会为永康的新生儿提供健康保障。”周建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