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义乌后人发现四首陈亮佚诗
与“上关国计,下系民生”理念遥相呼应
近日,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永康二中退休教师徐天送送来了一份宝贵的资料,资料记载了最新发现的四首陈亮佚诗。经过浙江师范大学陈亮研究专家方如金教授考证,这四首诗确系陈亮所作。
方如金教授表示,陈亮研究的误区之一便是“陈亮平生不能诗”,四首佚诗的发现成为推翻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
这四首陈亮佚诗是陈氏义乌后人陈士华发现的。据陈士华介绍,他在整理《绣川陈氏家谱》时,发现了这四首诗,诗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也详细地记录在家谱中。随后,陈士华与义乌市陈亮文化研究会联系,并与此前发现的陈亮诗作一起,将其刊登于义乌市陈亮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龙川春秋》创刊号上。
据义乌《陈氏宗谱》记载, 绣川陈氏的先祖是南宋时婺州永康状元陈亮, 其妻何氏是义乌官塘人。宋庆元二年, 陈亮四子陈涣由永康迁徙到义乌绣湖之滨, 从而在西门一带繁衍生息。目前, 陈氏后裔遍布义乌70多个村庄, 有近两万人, 绣川陈氏为人数最多的一支。
浙师大教授方如金毕生研究陈亮,熟知陈亮的每一首诗词。他表示,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对“陈亮能诗”持否定观点。为此,他曾发表过《陈亮研究的十大误区之一》的论文,反驳“陈亮平生不能诗”的观点。为了推翻上述学者的观点,他四处搜集陈亮所著的诗作。所以当他在《龙川春秋》创刊号看到新发现的四首陈亮佚诗时,顿时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经过认真考证和研究,方教授最后确定四首诗确为陈亮所作,并在第一时间将诗作资料传给徐天送。“对历史人物的研究需要一点一滴挖掘和积累,更需要后人合力研究和传承,这样才能发扬光大陈亮文化。”方教授说。
□记者 程高赢
反驳“陈亮平生不能诗”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
四首佚诗体现了陈亮“下系民生”的重要思想
方教授介绍,陈亮的文章上关国计,下系民生。 他对“上关国计”的论述可见诸文集,但此前的三百余篇(部)陈亮研究论著中,民生思想尚无专论。而新发现的四首陈亮佚诗中,体现了陈亮“下系民生”的重要思想。
在诗作《送枢密使黄治奉祠》中,陈亮对秉钧护国、忠勤备著的枢密使黄治大加赞赏。“历史上的陈亮对官吏贪腐恨之入骨,捶胸顿足,对清明吏治则扼腕呐喊。因此,对黄治这样的能臣清官,陈亮是非常推崇的。”方如金解释道,“因为陈亮主张的‘行惠民举措,行清明之政’,他的希望就寄托在类似黄治这样的贤臣能吏身上。”
对陈亮民生思想研究,方教授总结为为五个方面:倡谈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力主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关心特殊人群及弱势群体的安置与生计以维护社会稳定;主张行惠民之政,藏富于民;痛斥地方吏治腐败,强调建立防腐机制,造福百姓。这些论点刊登于他最新发表的著作《陈亮研究论稿》中。
方教授最后表示,近年来,民生成为高频词,政府提倡“民生为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陈亮四首佚诗在“民生”问题成为时代最强音之际被发现,其中折射出的反腐倡廉、力倡民生理念,不仅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亮佚诗四首
送枢密参政萧燧奉祠
封章辞老请归休,诏许还家礼待优。
阙下公卿嗟失侣,台端僚属终难留。
鸡豚自与乡人会,山水重寻旧伴游。
自古墅皋能有几,如公良不愧封侯。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即今江西清江)。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宇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送右丞相葛奉祠
霜台终宪老儒臣,诏许还家有几人。
忠尽四朝心似水,法明三尺智如神。
莺回紫诰恩光重,马入青山逸兴新。
不应使作真狂客,讲殿行思听履客。
葛邲,南宋左丞相,字楚辅,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生,江阴青阳人,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年轻时以祖荫而授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宁)县丞。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葛邲高中进士,当上了国子博士。
送大司马周必大奉祠
天书今赐老归闲,一日承恩衣锦还。
遗思飘扬清夜里,宦情疏放白云间。
都门祖帐催行旆,客路停骖看远山。
谩擬宛邱成隐遁,尚期徵聘立朝班。
周必大(1126年—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出任地方官,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嘉泰中卒于庐陵,谥文忠。后人将他列为“庐陵四忠”之一,著作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送枢密使黄治奉祠
半世功名持宪纲,今辞丹阙许还乡。
秉钧护国推僚属,白首归田享寿康。
撨饮心闲多自乐,圣朝恩厚竟难忘。
忠勤备著知身退,闾里争看画锦堂。
(相关背景资料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