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管用三篇文章 打造“快乐乡音”品牌
我市荣获全省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
□记者 王伟建
本报讯 新建21家农村文化礼堂年度目标率先完成;因村制宜、“一村一品”的文化礼堂建设风格形成百花齐放、百家共鸣的景象;“好婆媳”才艺秀、乡音宣讲、送戏下乡等活动在文化礼堂精彩上演……去年,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做好建、管、用三篇文章,在全省各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被省委宣传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2015年度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宣传部门督促指导下,我市文化礼堂建设风生水起。
走进舟山镇铜山村文化礼堂,整齐陈列的铜矿石,让人仿佛来到了铜矿博物馆。铜山村开采铜矿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如今,该村将铜矿文化搬进了文化礼堂,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村民了解采铜历史。
铜山村文化礼堂于去年建成,是我市农村文化礼堂中的“新秀”,但却格外引人注目。该村将铜矿文化与铜山岭钱王古道以及当地风景秀美的环境资源相结合,开发旅游产业,让游客在赏玩之中了解铜矿文化。如此一来,不仅村民闲暇时喜欢到文化礼堂逛逛,就连外来游客也对该村文化礼堂青睐有加。
在我市,像铜山村这样极具个性特色的文化礼堂并不少见。唐先镇挖掘龙山村“十八进士”、太平新村农耕文化、唐东村忠孝文化、长塘头村“轻旅游”文化等,大力弘扬地方特色。目前,我市共建成131家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数量位居金华各县市前列,“建”字文章格外亮眼。
去年,我市强化经费保障,加大补助力度,完善硬件设施,文化礼堂形象得到亮化美化。在新建文化礼堂的经费补助上,我市主要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并逐年逐步加大力度。同时,我市紧紧抓住“镇村宣传队伍”这个“关键少数”,常常联系沟通,时时跟踪指导,有效提升队伍责任感和战斗力,确保文化礼堂常年实行开放式服务。明确要求各文化礼堂建设村要落实一名村干部分工负责文化礼堂工作,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整合职能和管理经费,注重从本村文艺骨干、业余文艺团队中挑选,确保每家文化礼堂配备一名以上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职管理人员。每家文化礼堂均成立一支5人以上的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各项活动。去年,我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的“百村千人”计划,以文化礼堂为基地,推行“12个晚上12节课”的模式,实打实地免费培训了1000名农村文艺骨干。
去年,我市还做好配送服务,实行文化礼堂“共享工程”,制定出台《文化礼堂活动实施意见》,完善文化活动“大菜单”,组织20余家单位送千场文化活动到礼堂,活动内容包括文艺演出、革命传统教育、农技知识培训、健身项目展演、“文化走亲”等20余大项,40余小项,活动经费达150余万元。组建了由37名理论骨干组成的市级乡音宣讲团,16支由122名成员组成的镇级乡音宣讲队,开展“乡音宣讲进文化礼堂”活动。
据悉,今年我市还将新建16家农村文化礼堂,继续做好建、管、用三篇文章,精心培育文化礼堂两大“快乐乡音”品牌——“婆媳才艺秀”和“永康侬讲大话比赛”,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一个个“大道理”转化为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永康方言,讲好“乡村好故事”,唱响“乡村好声音”,传递“乡村正能量”,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寓教于乐的“快乐大本营”。
今年,我市在总结上一年度文化礼堂菜单式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农村文化礼堂菜单式服务活动计划,精准列出菜单式服务内容,让礼堂文化活跃在广大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农村文化礼堂是宣传工作向农村延伸的主阵地,菜单式服务活动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菜单式服务内容可以说是根据‘双向选择’而制定,一方面结合了我市重点工程、方针政策等内容,另一方面结合了群众的喜好。”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