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3

  2

  永康民国时期书画四杰

  □徐杲

  永康位于浙江中部,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自公元245年置县以来,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民国时期的书画界,就涌现出四位优秀的书画家,他们分别是应均、胡也衲、程铿和曹世治。

  应均(1874-1941),名万春,字敷华,又字仲华,号晓村,早期自署“师竹轩主”,后改号“松石山民”,江南街道应店村人。应均从小聪颖过人,十分好学,喜欢练字,幼年时字就写得很不错。父母早逝后,他挑起家庭重担,更加珍惜光阴,一有空就练字习画,还常与邑人吕公望、程士毅、石泉和尚、卢旌贤等名人交往,并成立“重九书画研究社”,互相交流学习,吟诗作文,磋商艺事,打下深厚的书画基础,成了永康远近闻名的书画家。

  应均十分重视前人的书法成果,寻碑购帖,是他终生的嗜好,从二王到西周玺文、秦汉石刻、六朝墓志等,后来又醉心于魏碑。50岁时他开始变法,以魏碑的笔意融入行草,终于创出具有强烈个性的“应均体”,脱尽时俗,面貌一新,在民国书坛上独树一帜。

  应均一生中有一件事成为他在艺术上的一大亮点,那就是他52岁时,由友人带他的书画作品到南京参加展览。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看到后,对他的基本功底、独特的艺术风格,发出“我不如也”的感叹,并呼之为“书精”,此后,两人常有书信来往。1941年10月7日,应均病逝,归葬城郊七里经堂。应均去世后,其作品一度“藏在深闺人未识”,未引起当地人的重视。我有一堂舅叫应茂瑶,家中墙上曾挂有一幅应均的精品书法,我少年时曾见到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堂舅病逝后,舅母不识货,仅以5元人民币的价格被一位识货者购去。若留到至今,价格已上升为超过一万倍矣。

  应均至今尚有二三百件作品散落民间。近些年来,对应均的研究及宣传不断,已分别在杭州、永康等地进行过多次书画展,并编印了数册装帧精美的《应均书画册》,在新华书店出售。永康解放街拆迁后,应均故居保留了下来,以故居为场所的“应均纪念馆”正在修建中。应均作品成为近代永康籍书画家中最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胡也衲(1891-1964),原名侠男,唐先镇中山村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先后担任过杭州盐务中学、武义明招中学、永康中学等学校的美术及国文教师。

  胡也衲眉目清秀,天庭开阔,蓄有美髯,常年戴一副银边眼镜,镜片后是一双聪睿敏感、诙谐坦诚的眼睛,待人慈祥和蔼,深受学生的尊敬。他原名侠男(侠义的男士),但他说,自己生来不是什么刚烈硬汉,只求随遇而安,无甚名牵利缠。他有点和尚气,和尚者,僧也,僧人又叫“衲”,他自称“生也一衲,死也一衲”,所以改名叫胡也衲。

  胡也衲教学认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野外写生,总是诲人不倦,耐心指导,笔者的母亲及三叔六十多年前曾在武义明招中学就读,均是胡也衲的学生,回忆起胡也衲,至今怀有崇敬和感恩之情。据他们回忆,1946年秋,同级乙班一位男士在操场旁温习功课,不幸飞来横祸,被锻炼者的铁饼击伤头部,因破伤风细菌感染亡故。胡也衲老师为之悲痛万分,特用漂白细布写了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一失手成千古恨,满堂哀悼半伤头。”其疼爱学生之情,溢于言表。胡也衲擅长国画,功力深厚,题材广泛,梅花、牡丹、松鹤无一不精,尤擅长于画鸡。在杭州任教时,他与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是挚友,终身保持友谊。而我国美术大师、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西泠印社著名画家申石伽,均为他的学生。1982年,叶浅予、陈从周等人在胡也衲作品牡丹扇面上题诗,怀念和赞美自己的恩师。叶浅予诗云:“十五拜恩师,初立丹青志。勤奋六十年,未忘启蒙旨。"陈从周诗云:“弦歌回首说梅东,写迹成灰劫火中。垂老难忘师恩永,一枝牡丹忆春风。”此事在美术界曾传为美谈。

  近期,笔者收藏了一幅胡也衲画于1947年的作品《双鸡芋荷图》,拍成照片后,寄给与我母亲同为胡也衲学生的中央美院教授、美术史系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汤池先生观赏。他即给我寄来一张书法作品,作品用篆书写道:“追忆往事忆师恩,今睹遗作情更亲。双鸡芋荷农家乐,田园风味胜嚣尘。胡也衲在武义明招中学执教时期(1947年春)所作双鸡芋荷图,笔致豪放,景物生动,极具新意,今由永康徐杲贤侄收藏,并寄图片供我观赏,欣喜万分,特志观感如上,癸已孟冬,汤池于北京。”汤池先生的题签,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国家级的美术书法大家对胡也衲的赞扬和崇敬。

  胡也衲存世的作品,在永康已发现的不足10张,所以显得十分珍贵。

  程铿(1895-1968),字希曾,号方山子、方麓主人等,方岩镇岩下街人。

  程铿儿时受民间艺术熏陶,酷爱绘画、泥塑、绘制花伞等,为日后艺术深造打下良好基础。1913年考进金华七中,后转考入美术大师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习中西画技及雕塑造像,成绩斐然。刘海粟对程铿有过很高的评价,曾云:“浙永程希曾君,性恬淡,善丹青,余等初办美专,君第三期高才生也,于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无所不精,雕造像尤所擅长。”美专毕业后,程铿在上海老西门开设“程铿美术馆”兼任上海美专函授部教师,1927年改在四马路望平街开设‘程铿画室’,在上海滩颇具名气。由于他技艺日精,各名门望族纷纷登门求画,爱好艺术的青年也纷纷慕名求教,如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美工王月白先生,就是当年程铿所收的学生之一。

  程铿在上海时,曾做过一件轰动全国美术界的事。1932年,上海英籍大商人哈同在自己家花园招标造像,全国有近百名艺术家争相献技投标,竞争激烈,程铿凭其艺术水平中标了,此事蜚声中外。在此之前,程铿还几度应冯玉祥将军之邀,赴南京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和西北军著名将领郑金声雕塑铜像,声誉益增。

  1937年8月,上海淞沪会战爆发,程铿没有与上海其他美术名人一起迁往重庆,而是携眷返回家乡。回到永康后,程铿家居原城区紫微塘沿。1948年,他创办了“私立浙江聋哑学校”,并与永康几位绘画名家胡也衲、李懋康、程远松创办了“白鹤书画社”。新中国成立后,程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宣传活动,1954年被选为镇、县人大代表,1956年被推选为浙江省美协理事。程铿的事迹入选金华市志《人物篇》。1959年,程铿又被推选为金华县政协委员。程铿晚年在缙云婺剧团任美工。

  程铿的作品存世极少,现发现在上海有2张,杭州有1张,台湾有2张,本市有3张,总共不足10张,弥足珍贵。

  曹世治(1875-1961),字际平,号雪墅,唐先镇夏杜曹村人。

  曹世治从小入私塾读书,父母对其管教很严,禁其攀树下水,教以描红临帖,令其攻读四书五经。曹世治从小在绘画、书法等方面崭露头角,对写字作画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上学时他捡得片纸,写了又画,画了再写。他回到家后便在沙滩泥地,砖头石板上写写画画,日日如此,不久字画均大有长进。有一次,有人向他的老师求字,老师恰好不在家,于是请曹世治代笔,曹世治欣然提笔写下了“清风渭洁”四字,求者称赞不绝。从此曹世治一举知名,索字者不断。

  民国时期,当地城乡祠堂庙宇、桥梁店号的题字,许多都出自他之手。曹世治闻名本邑,墨迹还远播金华乃至省城,成为与应均齐名的永康本土书法家。曹世治的书法作品初临赵孟頫,后摹柳公权,集二家精粹,成一家风格,工楷书与行草、条屏楹宇额匾无所不会。民国时期永康最繁华的商业街如山川坛、县前、学前及永安街、古丽街一带的名店大商号的招牌,如:童德和、义丰、石润昌、万泰仁、蔡福茂、徐隆源、公信茂等,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县政府、和平大桥等等,都由曹世治题写。在他的影响下,其儿子曹其鼎也成为了永康当代书法名家。

  曹世治曾入读省立第七师范,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书记员。回永后先后受聘于永康中学、永康女师、大司巷小学、芝英小学、梅城小学担任国文、国画教师,并曾兼任城内笔者亲戚所创建的铅石印刷社书写、校对等职,为永康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

  曹世治的作品如今存世也不多,仅有二三十张。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06 2016-04-03 永康日报2016-04-0300021;永康日报2016-04-0300018 2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