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文章导航

  “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市长金政认为“工匠精神”应成为永康人的气质

  □记者 陈晓苏

  昨日,市长金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永康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这不是一个选择,应该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永康人的气质。

  记者: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而此前,重塑“工匠精神”已成为我市各界人士的焦点,在您看来,这是巧合吗?

  金政:这不是巧合。上至国家、民族,下到地区、县市,发展与兴盛离不开制造业,尤其是高端的、先进的、精密的制造业;而“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精神之钙,所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强盛的重要力量。

  永康作为浙中乃至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坚定不移地高举“工业强市”大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质增效做出更大贡献的征程中,最不能缺少的,也是“工匠精神”。能与顶层设计不谋而合,说明我们的发展定位和思路是正确的,这条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坚定、执着地走下去。也就是说,永康更需要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因为专注实业,专注品质,专注创新,无一能离开“工匠精神”。

  记者:“工匠精神”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由每一个工匠身上、心中的共性特质总结升华而来。遍地“创客”的永康,重塑“工匠精神”不是空穴来风,您认为呢?

  金政:当然。众所周知,“工匠精神”无外乎表现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一以贯之;三个词,12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办企业、做产品,也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经得住困难,这是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前期,我走访了很多企业,规模大的、小的都有。在这些企业负责人身上,我看到了让我为之感动和骄傲的“工匠精神”,他们专注坚守又不忘创新,不为外界所扰,致力打造行业内最优质的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让每一件产品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诚如永康不缺企业,缺的是顶天立地的企业一样;永康也不是没有“工匠精神”,缺少的是共同传承“工匠精神”的意志。眼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时期,“双创”时代更需要我们重塑“工匠精神”。当前,永康制造正在逐步摆脱低端竞争格局,向质量效益型的中高端迈进,就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而言,传承并弘扬“工匠精神”,不失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剂良药,能补上一度缺失的“钙”。

  记者:但是,重塑“工匠精神”,关键在于企业主动性的发挥,看企业主能否主动选择,作为政府,会有什么举措来引导?

  金政:我在很多场合说过:“企业经营之道,政府不必插手,我们要做的,是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当然,企业要享受这些服务,就必须用同等的效益来回报社会。企业想出效益,丢下“工匠精神”去粗制滥造是绝对行不通的。

  从政府层面看,我们会继续优化政策激励,发挥杠杆作用,结合五大百亿产业布局,加大对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争取省里的项目和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化解“两链”风险的新举措,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要借“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之机,宣传发动更多企业主动投身“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改革”,补齐产业层次、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的短板,让更多“永康制造”为“浙江制造”增光添彩。

  我们要继续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完善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引导机制,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鼓励全社会创新,让科技的力量赋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深的内涵与活力,并将这种活力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我们要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三治四化”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用切实看得见的转变,推动企业把目光投向长远,释放更多生态红利,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腾出更大空间,让永康制造在“高精尖”里站稳脚跟。 (下转2版)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 帮助 ] [ 评论 ]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2016-03-31 永康日报2016-03-3100013;永康日报2016-03-3100014;26443 2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