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拾工匠心 提升工匠魂
——市委书记徐华水畅谈永康“工匠精神”
开栏语
今年来,从全国到地方的各级“两会”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重塑“工匠精神”这个热词。“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过去,永康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我们的祖辈走南闯北,打铜打铁,凭着质量过硬的“工匠”技艺,成就了永康经济社会“一次出发”的辉煌。奔跑在“二次出发”的新征程上,重塑“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
本月24日,省长李强来永调研,鼓励企业家注重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角落。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本报从今天开始,特推出“重塑工匠精神、再创永康辉煌”系列报道,广泛开展“工匠精神”大讨论,积极推进我市“工业强市”和质量强市建设,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席记者 王晓鸣 记者 张赤奎
近日,市委书记徐华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工匠精神”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重塑工匠精神等问题。
记者:最近,“工匠精神”成了最新的热词。而在此前,我市在“两会”和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大会上,就提出了重塑“工匠精神”,可以说与国家顶层设计不谋而合。请问对于永康来说,重塑“工匠精神”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徐华水:永康五金产业久负盛名,素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的传统技艺。几千年来,永康五金工匠,凭着“铜头铁嘴飞毛腿”,走南闯北,打铁打铜、钉秤铸锡,以过硬的技艺,赢得了口碑,形成了独具永康特色的“工匠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来,“百工之乡”的人民凭借勤劳智慧、敢闯敢拼,传承“工匠精神”,将永康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发展成工业基础扎实、闻名中外的“五金之都”,走过了由穷到富的“一次出发”的辉煌历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市政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了十问永康的思考,创新提出“二次出发,创新驱动,全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建设‘两美’永康”的发展战略。“二次出发”要实现由富到强、从富到美的转变,再依靠“一次出发”时的创业冲动、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特别是在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已实现千亿目标,但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低端,产品质量总体不高的发展阶段,重塑“工匠精神”,加快“二次出发”进程,推动永康发展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产品走向品牌,从“赚快钱”走向“百年老店”,大力提升供给质量效应,再创永康辉煌,意义深远。“重塑工匠精神、再创永康辉煌”,这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查找“永康制造”短板,提出的重要战略导向,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推动高质高效发展的现实考量。
记者:处在“二次出发”征程中的永康,工业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是什么?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工匠”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徐华水: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强劲增长的动力,比如产业产品层次总体不高、产业发展平台及创新人才支撑力不强等。永康企业有很多,却始终缺乏顶天立地的引领型企业。究其原因,就是很多企业对产品的品质和灵魂不注重。永康的“一次出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开始面临“成长的烦恼”和“制约的疼痛”。尤其在前几年,不少企业家热衷于追求“短平快”的产品和产业所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视了产品、产业、企业的提升。
工业经济是永康经济的命脉和脊梁。实业兴则永康兴,实体强则永康强。这几年,大家都有个明显的感觉:那些坚守实业、专注实业,注重研发、注重创新的企业,在经济寒冬里不仅没有凋零,反而迎来了春暖花开。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已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发展的生命中。所以在当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重塑“工匠精神”对于永康企业来说,是一项十分契合实际且紧迫的工作。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