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号大米摘取长三角地区银奖
生态循环模式种出好稻米
□记者 秦艳华
本报讯 近日,市千年(水产)生态养殖场场主朱银洪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古山镇前坑村的承包田里忙乎。就在日前召开的2015年度长三角地区稻田(水产)养殖技术交流研讨会暨优质农(水)产品评比与展示会上,这丘田里种出的稻米摘取优质大米评比“最佳口感银渔米奖”。
2011年,朱银洪在水务、农林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探索“稻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种植。经过5年发展,这片“一田两用”田块土质肥沃,种出的粮食量价齐增,养殖的泥鳅环保美味,亩产效益超万元。“喝山泉水,不喷农药,施天然的有机肥,通过循环模式种植的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贵了数倍。”朱银洪算了一笔经济帐,仅这项亩产就比传统田增收4000多元。
“评选要求严格,参评大米前期经过专家测评,最终出具数据才能确定是否合格,此次有数百份大米参赛,但只有少部分获奖。”朱银洪说,自家大米能获奖与田间5年未喷药、全程施用天然有机肥有关。
此次评比与展示会邀请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和浙江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全国30个稻鱼共生主体参加。我市上杨水寨休闲养殖场获得“养殖优秀企业绿色生态奖”,场主杨章威“一田两用”模式种植的大米目前均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
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5年前,市旺盛达公司投巨资,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富硒大米,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其售价40元/公斤的大米至今供不应求;杨溪稻米合作社推广“五统一”服务,探索实施无人飞机防治、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物理杀虫、生物农药和趋避作物种植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呵护了农业生态,等等。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生物防虫、测土配方施肥、缓控施肥等生态农业技术,出台系列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种植绿色生态农产品,通过构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农业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循环农林体系,积极推进了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