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文艺骨干活跃于农村文化礼堂
我市“种”文化活动初见成效
□记者 程高赢
本报讯 “二月里,暖洋洋,热爱人民热爱党,好事要争多多做,歪风邪气一扫光;三月里,是清明,父母公婆要孝敬,讲话态度要和好,日常生活多照应……”8日,在胡堰街村文化礼堂举办的庆“3·8”妇女节活动现场,一曲《公民道德建设》快板响起,满满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热爱生活等正能量,现场观众无不拍手叫绝。
快板的表演者应敦正是市文化馆免费培训班的学员,在学了一个学期之后,他的技艺日益精进,学会了自己创作、自己填词、自己表演。
据了解,去年以来,市文广新局以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实施“百村千人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为全市155个村配送文化用品;组织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80余次,培训学员1700余名。市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各项文艺培训班已毕业了数百名学员。同时,礼堂文化活动大菜单全面革新,全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0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80多场,送书7500余册、开展送电影下乡及进校园放映6100场。我市也被评为2015年度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
遍地开花的“种文化”活动,推进了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培养了许多基层文艺骨干。应敦正就是这批新培养的文艺骨干之一。如今,一大批像应敦正这样的文艺爱好者活跃于城乡,活跃于农村文化礼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今年68岁的胡大会是市文化馆免费培训班的老师,也是芝英镇胡堰街村的一名文化播种者。去年3月开始,他在胡堰街村文化礼堂给二胡班40多位学员上课,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坚持了一年。后来,他义务开设民俗锣鼓、传统舞蹈班,又带出了100多名学生。去年年底,他担当胡堰街村联欢晚会总导演,让他没想到的是,这100多名学生全部报名参加了“村晚”,而且包揽了20个节目。于是,师生一起在文化礼堂内上课、排练、演出。年初一的“胡堰街村晚”,在邻村引起了热烈反响,其中的舞蹈、声乐、小品、独唱等节目既接地气,却又不失专业,观众看了意犹未尽,许多村还邀请胡大会担任文艺指导老师。胡大会,接下来还要去钱婆塘村、独松村等地方上课,希望教出更多的学生,给农村带来更多欢乐。
今年市文广新局将实施“五个百”文化惠民工程,举全系统之力,集全市之民智,组织百位文化名师种文化,组织百场文化活动进礼堂,培养百名文艺带头人,培育百支农村文艺团队,推送百件特色文化产品下基层;开展文化“五进五送”活动,组织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送戏、送书、送电影、送讲座、送展览,用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娱乐全市群众。
市文广新局局长丁月中表示,实施“五个百”工程、开展文化“五进五送”活动是文化惠民政策落地,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具体举措,争取“种”出需求、“种”出活力、“种”出永康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