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棠溪村:群策群力建设美丽村庄 同心同德护好宜居家园
从永城出发,驾车跑东永一线,过芝英,穿古山,到龙山,沿象尚线直达西溪。在镇里稍作采访后继续向东挺进,绕过七弯八拐十里箬步岭,就来到了“永康西藏”——西溪镇棠溪村。
以前有人说,有女勿嫁棠溪,箬步岭走走要“姑栖”——山里穷。可是,昔日偏远的“穷山村”如今已经摇身变成“永康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春节前夕书记市长率市委农办等部门下乡“寻年味”,其中一站便是棠溪村。这不,在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大好时光里,记者也来到这个“世外桃源”一睹棠溪风光。
刚到村口,用一把把小红伞拼凑而成的“棠溪”两字便跃入眼帘。伞,可以说已经成了棠溪村扮靓山村的“专利”。村中,一条溪流蜿蜒而下,一把把撑开的伞“绽放”在溪流上空,与蓝天、白云、青山一起倒映在碧水中。溪畔是一座座黑瓦白墙的古民居、一幅幅与村庄环境相得益彰的墙体彩绘,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路边晒着太阳聊着家常。看到此情此景,记者不禁感叹:好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画卷!
市委副书记范晓东点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各村要立足本村独辟蹊径。棠溪村地处偏远山区,集体经济落后,但该村能牢牢抓住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巧花心思,用五彩缤纷的花伞扮靓棠溪,用意蕴隽永的墙绘山水画点缀古民居。山还是那座山,溪还是那条溪,房子还照样是老房子,可因有了画龙点睛之笔,古朴山村焕发出了别样的美。
更大的收获是,棠溪村干部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成的鱼水深情。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村班子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攻坚克难冲锋在前,村民们由疑虑观望到积极投身其中,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乡村美了,大家的心也齐了,素质也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记者 陈爱姝 李梦楚
摄影 林群心 李梦楚
村民一起欣赏“伞花”
村民悬挂腊肉
整治后的聚星堂
改造后的民居面貌一新
棠溪村航拍
航拍“超级渔夫”浑水摸鱼大赛
偏远山村大变样,美丽乡村笑迎八方来客
棠溪村,隶属于西溪镇,东至东阳,南邻缙云,北连磐安,地处交通要道。该村处于我市境内最高峰黄寮尖山脚,群山环抱、翠竹常青,自然风貌极佳,由于养在深闺,地处偏远山区,一度被人称为“永康西藏”。当地还流传着“箬步岭长十里”传说:有一天,罗隐(晚唐诗人)走到岭脚亭中来讨信:“到棠溪上马还有多少路?”答:“还要翻过几重山才能到。”罗隐想了想,回头走了。于是便有了:“罗隐游遍天下,勿见棠溪上马”的趣谈。
去年4月,这个从前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出名了。该村颇具创意地在村中悬挂起几百把花伞扮靓街景的新闻被多家媒体报道,一时间,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棠溪村,慕名前来赏“伞花”的游客也日益增多。随着永磐公路通车,棠溪村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游客更是一拨接着一拨地来到这个小山村。
初次领略棠溪村的魅力,是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小红的带领之下。行走在棠溪村,远眺青山,近看碧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溪流上方成片的花伞,更是撑起了浓浓乡愁,让人不禁想放慢脚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
“大家都知道,棠溪村山好水好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非常适宜发展乡村旅游。”陈小红说,每月15日党员集中活动日,村三委曾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磐安县乌石村、前仓镇大陈村、石柱镇塘里村等样板村考察美丽乡村建设,为的就是解决大家的认识问题,凝聚起发展共识。去年年初,经村三委反复讨论研究,棠溪村决定将创建美丽乡村纳入2015年村工作计划。
去年4月,在西溪镇党委书记黄旭敏的“点拨”下,陈小红灵机一动,决定用最常见的雨伞去打造不常见的村景。一时间,棠溪村名声大噪,受到广泛关注。去年4月,市长金政考察棠溪美丽村庄时,现场打起了广告:“棠溪古村落,永康清凉地。”
“棠溪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市委书记徐华水、市长金政与市人大、政协各套班子领导多次到我村指导;市委农办负责人多次来棠溪,帮我们理思路、想对策;镇党委书记黄旭敏、镇长应四勇及其他领导隔三差五进村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说句老实话,如果不干出点名堂,上对不起领导,下对不起村民。”陈小红说,棠溪村与许多村一样,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好在现在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工作,各条线都有扶助政策,为棠溪村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壮胆撑腰。棠溪村三委主动作为,想方设法争取项目、争取补助,积极与交通、供电、水务、文化、农林等部门对接并获得支持,先后帮助棠溪重修了老公路、改造了供电线路、建设了活动水坝、赠送了文化活动器材、支持了森林村庄创建。
众人拾柴火焰高,棠溪村快速发展。“伞伞的棠溪”,溢满浓浓的乡情,棠溪村独特之美,吸引着八方来客。今年春节前夕,这个离县城近百里的山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市领导徐华水、金政、范晓东、胡积合等。已是年关,舂麻糍、磨豆腐、腌火腿等民俗,让书记市长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体验到了最纯正、最朴实的乡土年味。
女支书带领村民苦干实干,村民为她点赞
见记者进村采访,几位村民将记者“拦”了下来,难道村民要反映问题?不曾想,77岁的村民黄凤舒一开口就对陈小红赞不绝口:“棠溪村能有今天真是不容易,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我们小红书记。说句老实话,小红刚上任时,我们村民也有疑虑,担心她能不能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如今我只能说我相信她、佩服她。她一心一意扑在村里,为此耽误了自家生意也不在乎。如今你看,棠溪村大变样了,村民享福了,真想再多活几年,看着我们棠溪村越来越美。”
2013年,陈小红上任,而且是支书、主任一肩挑。村民们自然是有期许也有怀疑。陈小红开始寻找突破口,她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挥她女性的特长,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着手村庄环境整治。然而,全村的道路、弄堂、河道两侧以及公共场所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想要整治村庄环境,从何下手?量来想去,陈小红决定从公共场所村大会堂着手。
棠溪村大会堂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曾被誉为“山窝里的洋会堂”。但是,走过了50多年风风雨雨的大会堂,早已破败不堪。面对这座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很多村民都曾提议:“要是能把大会堂修一修就好了。”
说干就干。陈小红发动党员干部,对大会堂内部杂物进行清理,并争取上级支持,筹措70万元建设资金对大会堂进行重新修缮。4个月后,大会堂摇身变成为“棠溪村文化礼堂”,以其崭新的面貌和姿态,成为棠溪村的“大客厅”。大会堂因为增加了许多文化的元素,丰富了教育宣传的功能,游客来此都要驻足浏览观赏一番,了解棠溪的发展史与风土人情。
无独有偶,大会堂对面的聚星堂也曾经是块“难啃的骨头”。有着七百年历史的聚星堂,由于常年缺乏清理,成了村民堆放杂物、放养牲畜的地方。面对“脏乱差”的聚星堂,陈小红耐心地劝说村民:“不是说村里的公共场所就可以乱堆乱放,试想,如果将聚星堂整治好了,咱们坐在亮堂的明堂里说说家常,那该多么惬意。”
清理后的聚星堂,一改之前的脏乱,墙上挂起了蓑衣、笠帽,墙脚摆放了古老的纺车、手推车。看着聚星堂一天天发生变化,村民不再胡乱堆放杂物不说,甚至将家中的布机、蓑衣、磨盘、草鞋架等60多种传统农具无偿捐出。大家无不盼望着村里早点儿把聚星堂改造成“农耕文化展览馆”,将这些传统农具进行集中展示,或许老人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纺纱、织布、编草鞋,丰富游客的活动内涵呢。
村庄环境整治,总会遇到几个“钉子户”。有些村民根本不认为自己乱堆乱放有碍观瞻,反倒理直气壮:“我自己家,我爱怎么放就怎么放。”有一次,“钉子户”黄阿婆从外回村,刚下车,就遇上了前来清理柴禾的陈小红。陈小红见黄阿婆有些晕车,急忙上前搀扶:“阿婆,您快坐下来歇歇。”等黄阿婆平复了,陈小红又跟黄阿婆商量起清理柴禾的事:“阿婆,柴禾放在外面影响我们村的环境,您如果舍得,可以卖给村里,我们付您钱;如果舍不得,村里也会安排人手帮您腾出地方安置,您看怎么样?”面对苦口婆心的陈小红,黄阿婆说:“刚刚下车时多亏你扶了我一把,从这件小事,我就能看出你是真心为村民考虑的。柴禾我会腾出地方安置,感谢村里添把手。”
村民个个都成“保洁员”,自觉守护生态家园
棠溪村是个“长寿村”,70多岁算“年轻”的。村里80岁以上老人有56人,现年89岁老人有6人,90岁以上老人有7人。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余下的大都是留守老人。于是,60岁以上老人成了该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
陈成法是棠溪村老人协会会长。去年村里工程多,他总是主动帮忙,能出力就出力,一来二去,陈成法累垮了身体,不得不到医院住了10多天。可一出院,陈成法又为村里的事情忙活起来。陈成法说:“各级党委政府都大力支持我们棠溪村,村三委尽心尽力,我们村民自己也要加把劲,积极主动地支持并参与美丽村庄建设。”
沿着棠溪村来回走了一圈,记者注意到棠溪村有一个特点——特别干净。整个村庄几乎没有乱堆乱放现象,每家每户都放有垃圾分类垃圾桶,道路、河道两侧见缝插绿,不少房子外立面绘有江南山水画。一路走来,路上、河道里,基本看不到垃圾。
陈小红介绍,去年,棠溪村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对村庄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拆除乱搭乱建10多处,清运破旧水槽20余个,清理乱石等杂物30余吨;完成河道清淤60余吨,新建活动坝2处,污水管网接户率达90%以上,实行雨污分流;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垃圾分类;在村道路、河道两侧种植了红豆杉、银杏、黄山栾树、桂花、樟树、黄星、矮牵牛、石竹等苗木;对道路、河道两侧民居外立面进行统一粉刷,在此基础上设计江南水乡风格墙绘。
“村里各项工作如期开展,要感谢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在村里帮工,只有50元/天,如果外出务工,能有150元/天,但还是有很多村民愿意留在村里帮忙,有的一帮就是2个多月。”陈小红说,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全村人都铆足了劲,不计较个人得失,只希望能为村庄建设出点力。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陈小红坦言,以前村民的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时,垃圾经常随手丢弃。自从村里环境告别“脏乱差”,村民也纷纷改变了不良习惯,而且还自发加入到村庄环境长效保洁队伍中来,形成了良性循环。看到有人乱堆乱放,或随手丢弃垃圾,村民都会主动制止,共同维护村庄环境。村庄这么干净整洁,游客来此也自觉融入其中,不乱扔瓜皮果壳。
路遇89岁的村民黄换囡,陈小红很有感触:“村里刚开始整治环境时,黄换囡特别配合工作,天天把自家街沿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我路过她家,她都会问我‘小红,你看我这样可以了吗’,正是有这些村民的支持,棠溪村才有今天。”
采访途中,记者偶遇一名正在桥头捆扎扫帚的阿婆。“小红,你看我在这儿捆扫帚行吗,不行的话我再整理整理。”“阿婆,您真能干,不过您这‘场面’有点大,要是能够稍微集中点就好了。”从这简单的一两句对话中,记者发现了棠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奥秘。
打造“休闲养生福地”,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伞花”是棠溪村最大的“卖点”,事实上,棠溪村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都美不胜收。近期天气转暖,春风吹活大地,草木抽芽转青。望春花开始在高处招揽着过往游客,村中房前屋后、山间坡地还有长毛花、春兰花、九头兰、桃花、梨花、紫藤花,都将争先恐后次第开放;到了夏天,你能看到小溪里鱼儿在水底觅食,一闪一闪地泛着白肚子,更有成群结对的石斑鱼仿佛在检测着棠溪的水质;等到秋日凉意袭来,棠溪村的菊花就该开了,山脚下、坑沿边、田塍、地坎,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金灿灿、黄橙橙的野菊花;到了冬天,雪花一飘,山头白了、屋顶白了、马路白了、雨伞白了,说不定还能看到古老的民居屋顶悬挂着串串冰柱、冰凌,那时的棠溪村又焕发出别样的美。
据了解,西溪镇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影视文化基地和休闲养生福地”。根据镇旅游发展规划,棠溪村被定位为小资文艺旅游区。永磐公路和东永高速开通后,棠溪村的地理劣势随之缓解,自然优势更加突出,今后,棠溪村将整合黄寮尖、禅师殿、金山头及周边景点,串点成线,打造炎夏避暑的高山森林氧吧。
此外,棠溪村盛产毛竹、生姜、西瓜和药材,村民自产自销的绿色蔬果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目前,该村药材、高山西瓜和高山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根据规划,该村将盘活闲置山地耕田,连片种植50亩以上颐红水蜜桃,让游客通过采摘游、亲子游回归乡村田园生活。
“获评美丽乡村精品村,或许凭的是与众不同的创意吧,只能说我们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今后我们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品质。”西溪镇影视办主任陈德宝是棠溪村的联村干部,隔三差五,他就会到棠溪村转一转。从他的话语中可听出他对自己所联系的村倾注的一片深情。有村干部介绍,棠溪村村口处堤岸上,用废旧轮胎、废旧花盆制作而成的“棠溪欢迎您”五个大字常引得游客驻足拍照,那就是陈德宝的创意。
去年西溪镇举办了一场影视文化旅游节,棠溪村别具一格的“伞花”、“超级渔夫”浑水摸鱼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到该村游玩。“看过来、走进来还不够,我们要争取让游客留下来。”陈德宝告诉记者,据相关方面信息,金华市总工会确定的2016年职工五日疗休养目的地中就有永康,永康日程中棠溪村赫然在列。要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开发民宿迫在眉睫。目前,棠溪村首批“龙门客栈”“山中小住”等5家乡村特色民宿已着手改造,每家民宿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及装修风格,今后,游客可在此放慢脚步,感受乡野风情,体验慢生活。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3A级旅游厕所、停车场、荔枝湾湿地公园……离开棠溪村时,陈小红还在不断向记者介绍棠溪村的发展规划,他们要朝着市委书记、市长说的延长旅游产业链,靠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去努力。
走到村口回头一望,自然、古朴、恬静、悠闲的田园风光让人依依不舍。等到周末,也许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远离城市的喧嚣,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拥抱大自然,感受生活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