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强化农业“两区”建设 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记者 陈晓苏 秦艳华 王导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去年,我市紧紧围绕“两美”永康建设目标,突出围绕城乡区域及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农业农村和生态环保工作成绩斐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牢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我市将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继续激发“三农”发展活力,走出一条彰显永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农业要优、农民要富、农村要美、机制要活、基础要稳”。
去年: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幸福感增强了
去年,我市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9.1亿元,增长0.1%,尤其是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4%,达21715元,跑赢了经济增速,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农业发展要素加快集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我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1.61万亩,建设粮食功能区1.6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万亩,总产量8.3万吨。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3%。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推进基层气象防灾体系建设,新建自动气象观测站5个。全市耕地流转面积11.53万亩,流转率达51%。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全年发放集体使用权证32191本。深化“破解农民建房难”专项行动,完成390户危房户和349户无房户审核报批。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城乡互促融合协调发展,农村环境社会风尚明显改善。新增农村联网公路10公里,改造提升40公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498元,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30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0家。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培训12745人。精准扶贫,消除农村家庭纯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3597户4729人。深化村庄整治,创建美丽乡村31个。完成农村污水治理261个村,受益农户32445户,80%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创建金华市级森林村庄95个,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5%。新建“文化礼堂”21座。
今年“三农”工作目标
强化农业“两区”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万亩。
启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
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美丽乡村30个,完成农房改造3500户。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风文明。
落实富农强农措施,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步伐,稳步推进农村“两登记”“两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
今年“三农”工作四个着力点
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加法”,补短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1.5万亩粮食功能区建设和6万亩水稻主导品种推广,确保粮食生产增产增收;要做好“减法”,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领域“四换三名”,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各类新型农机具,推广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5.2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76%,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要做好“乘法”,优品质,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农产品经营模式,推进农业领域“电商换市”;要做好“除法”,去库存,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更适应当前消费形势,全面开展农民合作社改造提升行动。
二是要联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土地、林地流转促进机制,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要启动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推进殡葬改革。
三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一时美”“外在美”迈向“一片美”“持久美”“内在美”。在全市推开“街景小品”建设,打造美丽景观。深入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房改造,着力打造一批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特色精品村。重视农村建房规划设计和外立面改造,切实加大对农村“赤膊墙”“水泥墙”以及农村“电线蜘蛛网”问题的专项整治,打造规划统一、风格协调、视觉清新极具乡愁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是要全面推进城乡要素均衡发展,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农村标准化学校创建率90%以上,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2%以上,美丽校园创建率85%以上。推行群众责任医生制度,基层就诊比例达到65%以上。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8000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丰收的田野。 记者 林群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