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描写永康江的古诗词见证永康航运昔日繁华
雨季江水急猛 大木船一路北上
□林锦泉
当时木帆船大多云集仁政桥(今和平桥)上下游江面,船夫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筏夫们即在溪滩搭篷居住,大多星布在毛竹市桥至西津桥一带。他们常和各地商贾在附近茶馆一边喝茶,一边谈生意,更有谈天说地,以“唱鼓词”、“说道情”,自娱自乐。民国时期,小小永康县城,私人茶铺遍及三江两岸,规模较大的茶馆就有10多家。
历代文人雅士喜好乘舸泛舟永康江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今日的永康现代化交通运输欣欣向荣,高速、高铁纵横交错,交通方便快捷。然而你可知道,在古代,永康的交通运输却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永康江以水运为主的呢?我们可以读一读一些古代诗人的诗作,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作为交通要道的永康江的美丽风光。
1500多年前的一个早春时节,一位古稀老人曾兴致勃勃地泛舟永康江上。他就是南朝梁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这次畅游,他留下《泛永康江》诗曰:“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台。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此后,永康江成了历代文士雅士乘舸泛舟、出入永康的必经之路。明朝有位叫文林的人就曾乘舸入永并留《永康》诗曰:“画舸乘风入永康,疏花缘岸一溪长。山淘麦浪青重叠,云衅鱼鳞白渺茫。王事有程行作吏,胜游无侣梦还乡。直输渔父芦汀畔,斗洒浑家醉野航”。特别有趣的是明代的一位咏士黄一鹗游至永康,吟起沈约的诗,浮想联翩,乃作《读沈休文泛永康江诗因赋》:“八咏曾传沈隐侯,谁知乘兴比拏舟。题詩人去风流在,鼓枻声迟岸影留。水鸟拂波追锦缆,机舂尽日捣寒洲。长干仿佛闻桑语,欲挽飞湍抵上游。”由此可见,古之丽州,美丽妖娆。泛舟永康江,领略丽州美景,唯见蓝天白云飞鸟,碧波水鸟鱼跃,两岸麦浪青葱,山花烂漫醉人,该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永康江水深平稳时可通木帆船,平时勉强通竹筏
《永康县志》载,永康在“明清时期,主要运输工具有木船、竹筏”。木船有帆者,也叫木帆船。永康江素有“蓑衣江”之称,江水涨得快,退得也快,航运受制于天气。木帆船和竹筏,顺流而下,得益于风帆,航行顺畅;逆行则靠撑篙、摇桨、背纤,蛇行缓慢,实在艰辛。
民国22年(1933年)4月,永缙公路和金武永公路建成,均由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派车营运,永康境内始有汽车客货运输。同年9月,金武永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购客车4辆,货车1辆。然而,由于当时公路资金严重短缺,又逢抗日战争期间,公路屡遭破坏,营运时停时续。因此,南北货的往返运输不得不依赖于永康江的航运。
《永康县志》还载;“清代至民国时期,虽然水路只有永康江,两季水深平稳时可通木帆船,平时只能勉强通竹筏,但货运量相当大。”当时大凡乡下及邻县土特产,大宗的如火腿、木材、桐油、茶叶、柿干、棉花、卫生纸等,还有丽水地区龙泉等县出产的笋干,均靠脚夫挑运入境,装上木船、竹筏,转运至金华、兰溪。若逢雨季水势急猛,七八舱大木船一路北上,浩浩荡荡,直达省会杭州,蔚为壮观。产品畅销杭嘉湖地区,又从当地返运石灰、草籽、桐饼、豆饼、猪鬃、桕油、煤油、矿烛、布匹、绸缎等,为永康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航运事业发展之余,从业队伍也不断壮大。民国36年,有木帆船23只,船工270人,大水载重518吨,次水载重359吨,小水载重15.6吨。另有竹筏173对,每对载重3至4吨。1946年5月,永康县船业工会成立。1949年,永康县船筏业同业工会成立并订有会员守则和行规。毋庸置疑,民国期间是永康航运发展的鼎盛时期。
水运业催生多个行业的繁荣
不仅如此,民国时期发达的水运事业,催生了永康县城多个行业的勃兴。一是转运业。当时境内办理转运业务的场所有3家,即“吕中和行”“协和行”和“广裕行”,分别设于河头溪沿的吕氏宗祠、山川坛龙山总祠、永宁街黄开一公祠。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占领杭州,省政府迁至方岩,永康成了货物运销、采购、贸易的集散中心。境内转运行大兴,有3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万通、源源转运行,桐油运转处,货物运输信托部,永康运输处,应万祥永记行,协大升永记行等。这些转运行兼营水陆托运,以军运为主,兼营民运。二是木船及竹筏的制造和修理业。当时全县有修造船筏工厂5家,专做船篷的有3家。设在三眼井桥一带的木帆船露天工场十分兴旺,从早到晚,一派繁忙。三是码头装卸业。民国35年(1946年),县城有1站5埠:汽车站、周埠、 芦埠、县前埠、河东埠、胡店埠,共有职工73多人。当时,本县上杨、下杨、白垤里的木帆船,江山县的木帆船以及本县西翁、翁埠的竹筏,东阳县的竹筏,几乎都停泊在这里。四是茶馆业。当时木帆船大多云集仁政桥(今和平桥)上下游江面,船夫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筏夫们即在溪滩搭篷居住,大多星布在毛竹市桥至西津桥一带。他们常和各地商贾在附近茶馆一边喝茶,一边谈生意,更有谈天说地,以“唱鼓词”、“说道情”,自娱自乐。民国时期,小小永康县城,私人茶铺遍及三江两岸,规模较大的茶馆就有10多家。
解放初期,全县尚存木帆船94只,竹筏30对。1962年,县内水运难以为继,船筏业部分工人并入县搬运公司。剩下的32只木船无奈转至金华、兰溪等地坚持营运,另有10余只木船由太平村购去,用于太平水库运载过往客人和货物。不久,这些破旧木船,因周边陆路发展失去通行优势而销声匿迹。至此,永康江上的船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河东埠大码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