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文化印象

文章导航

  永康籍作家新书再现40年前的永城

  渺小的故人,平淡往事令人回味

  40年前的老永城是什么模样?那时的街头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要揭开这个谜底,你可以翻阅《七十年代——小城忆旧》这本书。

  近日,在民建永康总支开展的“传递书香,共建文明”赠书活动上,永康籍作家应坚所著的这本新书受到现场市民追捧。

  □记者 姚岚

  真实记录老永城街头的人和事

  应坚原系宁波市鄞州区电视台党组成员、主任编辑,长居宁波二十余年。2014年,应坚回永拜访他的高中语文老师项瑞英之时,顺手打印了4篇关于“永城70年代”的文章与他交流。项瑞英读后认为,4篇文章角度独特,把70年代的永城描写得栩栩如生,实属难得!随后项老师把文章投稿到了《方岩》杂志,希望能同读者一起分享。文章发表后屡获好评。“得知这个情况后,我才有了出书的念头。”应坚介绍。

  在诗人、民建永康总支副主委程思的策划下,本书由民建永康总支全程赞助、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中国著名作家、画家鲁光和项瑞英为其作序,鲁光称赞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独具。用‘入木三分’来形容绝不过分。而他写老宅、故里风景、家乡小吃和学校轶事,也非常精彩,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乡愁和乡情。”

  该书共有80篇文章,内容皆为上世纪70年代,当时17岁的应坚在永康的所见所闻。“通过观察,我发现老永城街头的人和事,处处洋溢着乡土文化,于是用文字把老永城的一个个场景还原。”应坚说。他在书中写道:“那些尘埃一般渺小的故人,许多看似平淡的往事,如阵阵清风从小树林里刮过,有情结和温度,有教训和忧伤,更多的是快乐。”

  不少家长反映该书十分适合中学生阅读,可以作为孩子的范文书。因此,除了赠书到机关单位外,民建永康总支和应坚决定向我市部分中学图书馆送书。

  收录四十多幅珍贵老照片

  该书第一篇文章源于一道永康的土菜——素八宝,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应坚有一年过年没有回永,他的老同学就特意为他从永康带了两条腌萝卜和一些白笋。应坚一见到这两样菜就不禁感叹:“这不是八宝菜里必不可少的两样原料吗!”八宝菜勾起了他儿时在永康过年的回忆。于是,应坚就在博客上写下了这篇《素八宝》,在宁波写作圈子中反响强烈。

  书中第一辑“乡人前传”给应坚印象尤为深刻。“前传中的很多人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名字、故事都挂在老一辈的嘴上。”比如其中的“充盐、小发”等人物,虽然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但在当时的永城几乎无人不识。这些人都是老永康的一个符号,文学形象鲜明,有心的应坚便将他们一一记下,活灵活现地展现给现人。

  除却文字,少见的老照片也使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书中的许多老照片,现在市民很难看到了,尤其是永康老摄影家许绍璋提供的‘毛泽东追悼大会’这张照片。”在该图片中,我们看到当时的男女老少都排着整齐的队伍,戴着黑纱和小白花。

  提到创作,应坚表示接下来会继续投入“永城70年代”主题写作。“因为在2015年上半年修改本书的过程当中,我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应坚透露,他已列了六十余篇文章的写作提纲,其中包括一些回忆亲人的真实内容。

  应坚在为读者签名赠书


永康日报 文化印象 00008 2016-01-10 永康日报2016-01-1000005;永康日报2016-01-1000008;永康日报2016-01-1000009;19855;永康日报2016-01-1000011;永康日报2016-01-1000012;永康日报2016-01-1000007 2 2016年01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