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模具行业赴甬考察找差距明方向
搭平台重投入 转型发力高端市场
“上万平方米的厂区,每年过亿元的产值,此次参观的几家高端模具制造企业确实让我市模具制造行业从业者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方向感。”经过为期两天的宁波模具产业园考察,市模具协会会长、易生模具公司总经理黄易生非常感慨。
五金产业为我市的模具行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从“小五金”向“大五金”的蜕变过程中,并没有哺育出先进的模具制造业,中高档模具制造必须经手外地企业也让很多我市生产企业非常苦恼。
□记者 吕高攀
A
高端设备架起模具产业升级桥梁
案例
北仑企业单台铸模设备投资近千万
北仑辉旺铸模实业有限公司是此次参观的第三站。今年,该公司为我市企业浙江浩天实业有限公司定制了一套价值1200万元、适用于自动化压铸岛机器人的压铸模具。在铸模车间,多台五轴铸模设备正全力运转,在黄易生的印象中,这些设备每台投资都要接近千万级别。
短板
我市模企设备落后七成业务外流
“正如同浩天公司选择和北仑企业合作一样,我市模具制造能力远远未能满足我市企业需求,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型模具业务外流严重。”市模具协会常务副会长、名点工贸总经理舒智盛表示。
据统计,我市的八大支柱产业中,除不锈钢以及防盗门行业外,其他几大产业对模具的需求超过半数外流,众泰、哈尔斯、泰龙等部分模具需求大户则选择自己投入模具生产线。
过去几年,我市模具自产总量14亿元左右,仅占总需求的20%,七成以上市场蛋糕被宁波、台州、广东等外地企业“吃”掉,而这些模具大部分属于中高档模具,利润相对较高。
舒智盛觉得,与宁波、临海等地的模具制造行业相比,我市的模具企业的短板主要集中在低小散、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等方面,模具加工技术主要集中在线切割、模具初加工上,大型、复杂高档模具生产能力欠缺,特别是专业的模具设计、检测、试模等当下还是空白。
目前,我市有模具及加工企业1000多家,但是拥有50万到100万元之间的加工中心不足10%,百万元以上的先进设备不到50台,整个产业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空间非常大。
出路
提高自动化程度转向高精尖
模具行业处于五金产业生产链的上游端,产品开始朝着大型化、精密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模具生产过程要求信息化、数字化、无图化、精细化和自动化,企业必须实现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制造数字化、产品品牌化和管理信息化。在舒智盛看来,模具制造属于投资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系列制作过程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非常高。
对即将建成的求精热处理厂新厂区,总经理夏明道谋划着准备采取从仓储到热处理整个流水线全自动化的作业方式,建成热处理行业的标杆。而此前,夏明道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引入连续式网带炉、预抽真空多用炉、日本进口的真空清洗机等高精尖设备。
在浙江铁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模车间已经配备了一台超过千万级别的五轴联动激光线切割高精设备,以及5座200多万元的加工中心。易生模具也引进了高速冲多工位级进模,实现全自动化操作。
“与宁波、临海等地的模具制造企业相比,永康本土的制模技术和工艺并没有落后很多,欠缺的只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而这又恰恰受制于企业用地的需求。”夏明道解释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
B
模具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提效
案例
慈溪模企延长产业链产销零部件
慈溪市盛艺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除了正常注塑模具生产以外,考察团的市模具协会会员还看到许多大型的生产设备正在加工涉及汽车内饰件及外饰电镀件、家用空调、冰箱、洗衣机及小家电等行业的零部件。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公司的业务已经开始延伸至生产链条的下游端,为部分企业生产各种配件,而这部分的产值现已和模具制造持平。
短板
本土模企主产冲压拉伸模利润低
模具行业要快速发展,必须高投入、重研发,用黄易生的话说,投入的钱,也许最后看到的成果就是车间里多出来的设备,利润在不知不觉中“挥发”殆尽。
同时,我市的模具以冲压模、拉伸模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再加之同类竞争激烈,不断摊薄利润,模具加工转型不开、开发不强、质量跟不上,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本土企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
出路
承接配件生产工序降本三成
“相较于其他生产企业来说,模具生产企业介入配件生产领域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可能成为模具企业转型的方向之一。”舒智盛表示。相比于购置模具来说,模具生产企业直接承接配件生产工序,可以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30%到50%。
相较于建设全套的生产环节流水线,更多企业愿意将产品线拆分开来,把优势集中于核心环节,不管是前期设计沟通还是后期维护,都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据市模具协会办公室主任吕窈萍介绍,我市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介入配件生产环节,包括名点工贸、国钢模具机械公司等多家企业均涉入其中,并且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C
建设大规模产业园集群规范发展
案例
余姚模企专精单一工序提质
余姚模具城现有800多家入驻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是贯穿于设计、选料、制模、表面处理和试模等全套程序。在自己专精的工序环节内,不同的企业已经具备非常强的生存能力。
这些企业有选择地建立起紧密的协作网络,随着业务量的不断上升,进入这个网络的企业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精密度越来越高。自然而然,模具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短板
本土模具市场配套较差档次低
“组建一家流程完备的企业,至少需要二三千万元的投资,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黄易生介绍。
目前,我市现有经济开发区、古山世雅、城西新区等模具企业集中地,但相较而言,因未经仔细规划,属于自发形成的天然市场,经营环境、物业管理质量、配套设施较差,档次低,难以形成产业链。虽然神洲模具城管理较为规范,不过与其他地区的模具城相较而言,规模上依然偏小,未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出路
搭建六大服务平台实现共享
黄易生表示,此前模具协会与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谋划,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建设一个统一、完整的模具市场。
在模具市场内,建立模具研究制造服务中心,搭建加工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培训服务中心、开发中心、检测中心及模具展示中心等六个服务平台,从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拉动模具行业提升。
模具加工中心购置先进设备,并在广大模具企业中实现共享,节省投资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充分发挥模具工业园团队优势和集聚效应,形成从设计、加工、生产、热处理到检测等一条分工明确、协同配套的“大生产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