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好双禁持久战 让“永康蓝”成常态
□本报评论员
张赤奎
市委书记村头当“双禁”宣传员,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做出了表率,也向社会传递了市委、市政府坚决实施全域“双禁”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为子孙后代留一片‘永康蓝’”不会是空喊的口号,“双禁”持久战也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要严防死守‘双禁’底线,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安静祥和,让天空呈现美丽的‘永康蓝’。”21日,市委书记徐华水前往西城街道溪边村、象珠镇清溪村、古山镇下溪池村检查“双禁”工作开展情况。每到一处,他都会当起宣传员,向村干部和村民宣传开展“双禁”工作带来的诸多好处(详见本报22日1版相关报道)。
今年10月1日起,我市在全域实施禁止销售、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覆盖行政辖区1049平方公里和百万新老永康人,成为全省首个实施烟花爆竹全域“双禁”的城市。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整体来说,“双禁”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也存在没有完全执行到位的情况。如西城街道溪边村,“村民办红事时,都会自觉遵守,办白事时偶有发生燃放鞭炮的情况。”这说明老百姓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还需要在宣传、责任落实等方面多下功夫。
全域实施“双禁”,目的不言而喻。从大处说,“双禁”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是确保生产安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措施。从小处讲,“双禁”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
燃放烟花爆竹酿成的悲剧比比皆是,身体被炸伤炸残的有之,葬送生命的也时有耳闻。生命诚可贵,一旦发生伤亡事故,财产损失尚在其次,失去的生命却是再也无法挽回。象珠镇清溪村“2·19”事故留给我们的,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燃放烟花爆竹历史悠久,是民间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办红白事,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习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这一延续数千年的传统陋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目前看来,我市“双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临近岁末年关,按照往年的惯例,这段时间是红白事的高峰期,“双禁”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如何打好“双禁”这场持久战、攻坚战?
任何一项政策或措施的出台,只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拥护,实施起来才能“无障碍”,“双禁”也是如此。因此,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确保全覆盖无死角,让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从内心接受“双禁”,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注重疏堵结合,引导市民用文明的方式替代传统习俗,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风俗习惯。此外,及时有力、依法依规执法是保障“双禁”落地的重要保障。对于那些无视禁令、我行我素的人,除了警示教育及经济处罚外,对情节恶劣者,更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市委书记村头当“双禁”宣传员,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做出了表率,也向社会传递了市委、市政府坚决实施全域“双禁”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为子孙后代留一片‘永康蓝’”不会是空喊的口号,“双禁”持久战也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