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帮你走出看病误区
“心”病不能光靠静养还得“动起来”
患了心脏病,只能静养?错!市中医院内二科(分管心血管科)主任陈灵敏告诉记者,慢性心脏病人更要“动起来”,对于心脏康复来说,一大重点就是以运动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获得健康的身体,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减轻患者负担。
巨大误区:心脏病患者只能静养
“心血管科看些什么病?是不是要时刻‘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和‘死神’抢人?”见到陈灵敏,记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她分享争分夺秒的各种经历。出乎意料,陈灵敏说,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并非时刻上演“生死时速”,到该科就诊的多数是慢性心脏病人。
陈灵敏告诉记者,她在接诊过程中发现,患者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不少患者认为,患了心脏病只能静养,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敢干。她借一个真实病例给广大市民提个醒,希望患者能够科学就医。
李大爷是一个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今年上半年就住了3次院。他儿子常说:“我老爸比天气预报还准,只要一受凉,就会出现鼻塞感冒的症状,接着就胸闷气促,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需要住院治疗。”3个月前,李大爷及其家属听从医生建议,急性期病情缓解后,住院期间进行床旁站立、简易体操等活动,逐渐过渡到在走廊上行走、上下楼梯等。出院后,李大爷在家人的陪伴下继续坚持此类运动并逐渐增加强度,配以吃中药、膏方等,至今没有再到医院“报到”。
“一句话,运动耐力太差!”陈灵敏说,像李大爷这样的病人很多,运动耐力差,喜欢坐着或躺着,生怕一动就加重心脏负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介入手术后、心脏外科手术后及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心脏康复计划中的一大重点就是运动训练。”
“运动处方”:循序渐进,最好能找医生“私人订制”
陈灵敏说,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需要运动训练,强度、目标因“病”而异,医院会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运动方案,就像是开一张“运动处方”,患者或家属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行事。
记者特向陈灵敏讨要了一张普遍适用的“运动处方”:运动强度以自身感觉为准,首先应能够正常谈话,不应感到气促,运动时稍稍用力即可,无需很用力,以运动后当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感觉尚好为宜;刚开始运动时每次可运动5分钟至10分钟,随着心功能的恢复,可延长至30分钟或更长时间,注意每次增加别超过10%至30%,运动时间增加到30分钟后,可适当增加强度;每周应运动3天至5天,上下午各一次,此后可逐渐增加至每天运动;运动可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也可适当配合阻力运动,如举哑铃等。
“小到躺在床上伸伸腿,大到跑步、游泳、练瑜伽,只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可重复地以提高体能水平为目的的运动,都会对心脏有益。”陈灵敏说,传统观念应该改变,慢性心脏病患者更要动起来,积极接受运动训练,但不可操之过急,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让心脏耐力逐渐增加。如果出现双下肢浮肿、夜间躺不平、呼吸困难、胸闷、咳嗽有痰等症状,应尽早就诊。
记者 李梦楚
制图 李梦楚